感染性腹泻-(精选)公开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急性起病,感上腹不适,持续性和阵发性痉挛性腹痛。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腹泻,大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大便性状因细菌而异,多为稀便、水样便,也可为黏液血便、脓血便等。 感染性食物中毒可有发热、全身不适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体温39-40℃。严重腹泻、呕吐时可有脱水表现,甚至酸中毒、休克等。 治疗 对症治疗:卧床休息,腹痛者可应用解痉药,高热者可用小量退热剂。。 补液治疗:有液体丢失者均应给予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治疗。 病原治疗:肠毒素引起者可不用抗生素,侵袭性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给予抗生素治疗,常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三代头孢菌素及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四 致腹泻性大肠杆菌肠炎 致腹泻性大肠杆菌肠炎是由能使对人体发生腹泻的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组疾病。 根据发病原理、临床特征、流行特点和菌体O抗原血清型的不同,致腹泻性大肠杆菌分为5类:致病性大肠杆菌( EPEC)、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 ETEC)、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出血性大肠杆菌( EHEC)和粘附性大肠杆菌( EAEC)。 1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 EPEC) 所致,为大肠杆菌性腹泻中最常见者,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疾病。主要血清型是O111,占50%,其他尚有O114、O128、O55、O20、O119、O86、O125、O127等。主要通过污染食物和水而传播,偶也可经呼吸道被感染。5 ~ 6月发病高峰。2岁以下儿童多见,有时也可侵犯成人(局部流行)。致病过程是菌体直接粘附肠上皮,而导致损伤、坏死、溃疡,出现腹泻。也可分泌非洲绿猴细胞毒素出现分泌性腹泻。 临床表现:起病可急可缓,常因饮食不调引起。大便黄色蛋花样,量多。继而发热、呕吐、厌食、腹胀,肠麻痹。成人起病急,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痢疾样表现。婴幼儿可发生水盐代谢紊乱、酸中毒、心肝肾功能衰竭和败血症等,预后凶险。 治疗:以支持疗法和液体疗法为主,重者可投以喹诺酮类药物,或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等。 2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肠炎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肠炎是由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 ETEC)引起的腹泻,为发展中国家婴儿腹泻的重要原因,也是旅游者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 主要血清型有O6、O8、O15、O25、O27、O42、O63、O87、O148、O159等。 ETEC通过产生耐热和不耐热两种肠毒素,主要引起小肠分泌而无组织损伤(分泌性腹泻)。我国 1982年首次发现本病。 潜伏期非常短,数小时至1天。 临床表现:有腹痛、恶心、寒颤、头疼、肌痛,很少发热。病重者可呈霍乱样脱水,酸中毒直至病亡。成人发病较小儿严重,且持续时间长。 治疗以支持疗法和液体疗法为主,重者可投以喹诺酮类药物,或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等。 3 侵袭型大肠杆菌肠炎 侵袭型大肠杆菌肠炎是由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引起。EIEC是1967年日本报告从“痢疾”样病人大便中分离出来的,有类似志贺菌的生化特征。常见血清型有O28、O29、O32、O112、O124、O136、O143、O144、O152、O164、O167等。其中 O124曾多次引起暴发流行。 EIEC致病力强,成人儿童均可发病。 临床表现: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脓血便,不易与菌痢区别。需作侵袭性大肠杆菌血清凝集试验鉴别。 治疗:敏感抗生素,如喹诺酮类(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疗程5-7天。 4 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 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是由 EHEC引起的。只有一个血清型O157:H7,于 1982年在美国发现,至今已有14次爆发流行,主要通过烤肉、未消毒牛奶引起。1996年夏日本各地流行,也因小学生餐饮消毒不彻底引起。我国尚未发现此病。EHEC可产生大肠杆菌类志贺菌样毒素,引起肠系膜、升结肠、盲肠、阑尾充血、变性、坏死、溃疡、出血等。 流行病学: EHEC可引起流行性及散发性出血性肠炎,主要发生在儿童。 EHEC引起肠道侵袭性病变,主要在结肠部位。 EHEC产生的志贺样毒素可引起肠壁血管的损伤,引起出血。 临床表现:起病急,常不发热或有低热,伴痉挛性腹痛、腹泻,粪便初为水样便,继之血便、脓血便。病程7-10天,有时可延长至12天。数人有上呼吸道症状。5~ l0%病例(尤为儿童)出现急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肾功能衰竭。病死率达3 ~ 5% 。 治疗:以支持疗法和液体疗法为主,重者可投以喹诺酮类药物,或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等。 5 粘附性大肠杆菌肠炎 粘附性大肠杆菌肠炎的致病菌原命名为EAEC( 1985年),1988年以后,根据与Hep-2细胞的粘附模式定名为EAggEC。是婴幼儿持续性腹泻和旅游者腹泻的重要病因之一。其血清型包括范围较广,部分与EPEC重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老刘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