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相关障碍.pptx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四章 应激相关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三节 延长哀伤障碍 第四节 适应障碍 第五节 儿童期应激相关障碍 重点难点 创伤后应激障碍、延长哀伤障碍的诊断要点与处理原则;适应障碍和儿童期应激相关障碍的临床特点与处理原则。 应激相关障碍的易感因素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常见的应激源。 概述 第一节 1. 外部环境 小至交通拥挤,大至自然灾害或认为灾害等,以及其他理化、生物环境等。 2. 个体内环境 内稳态的紊乱,如疾病、营养缺乏、水电解质紊乱、内分泌紊乱等。 精神病学(第8版) 一、应激源 3.社会心理环境 工作学习负担过重,节奏过快或难度过大;人际关系处理困难;家庭环境的变故等。 地震 多数调查发现,50%以上的女性和60%以上的男性一生中会经历一次严重的精神应激性事件。但经历应激性事件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存在很大差异。国外研究显示,经历过应激性事件的个体,多数会出现明显的心理反应,约6%~33%的个体会出现应激相关障碍。 精神病学(第8版) 二、流行病学 精神病学(第8版) 三、易感因素 1. 创伤前变量 焦虑或抑郁个人史、家族史,既往创伤史,女性,平均水平以下智商,神经质等。 2. 围创伤期变量 创伤后个体的精神和躯体反应情况,个体的认知和社会支持程度等。 3. 创伤后变量 事后干预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创伤后遭受的其他负性生活事件等。 精神病学(第8版) 四、病因和病理机制 1. 遗传 遗传易感性。 2. 神经生化 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②炎症系统。 3. 脑结构和功能改变 ①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自主神经系统激活;②杏仁核/海马复合体和中脑皮层以及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激活;③慢性应激引起海马、前额叶、前眶额叶皮质等结构改变,杏仁核等功能改变。 个体的认知评价、心理防御机制的应用和应对方式、个体的经历与适应性、社会支持系统、社会环境等。 (一)生物学因素 (二)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病学(第8版) 五、预后 长期的预后与疾病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 多数情况,随时间的推移及应激源的消退而逐渐恢复。 部分发生于儿童时期的应激相关障碍患者,症状可持续整个青春期。 PTSD预后最差,部分患者迁延不愈,或症状残留,慢性化甚至终身不愈。 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有报道称PTSD终生患病率为1%~14%,高危人群研究发现PTSD的患病率为3%~58%,女性约为男性的2倍。 精神病学(第8版) 一、概述 (一)概念 (二)流行病学 (一)病因 1.直接病因 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创伤性体验具备两个特点:①对未来的情绪体验具有创伤性影响;②对躯体或生命产生极大的伤害或威胁。 2.危险因素 ①存在精神障碍的既往史与家族史;②儿童期创伤;③性格内向;④创伤事件前后有其他负性生活事件;⑤家境贫寒;⑥躯体健康状态欠佳;⑦社会支持缺乏等。 精神病学(第8版) 二、病因和病理机制 (二)病理机制 精神病学(第8版) 1. 遗传特征 多基因作用。 2. 神经内分泌特征 HPA轴功能失调。 3. 神经影像学特征 多个脑区脑结构和功能改变。 4. 神经电生理特征 P300波幅下降。 PTSD与HPA轴 二、病因和病理机制 (一)侵入性症状群 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主动回避的态度。回避内容包括创伤性事件或与其高度相关的痛苦记忆、思想或感觉以及能唤起这些痛苦的情景、人、对话、地点、活动、物体等。 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各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侵入性创伤性体验重现。 1.反复出现的以错觉、幻觉构成的创伤性事件的重新体验,即“闪回”。 2.内容清晰的、与创伤性事件明确关联的梦境(梦魇)。 3.接触与创伤事件相关联或相似的事件或场景时,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 精神病学(第8版) 三、临床表现 (二)持续性回避 精神病学(第8版) 1. 认知的负性改变 (1)无法记住创伤性事件的某个重要方面 (2)对创伤原因或结果出现持续认知歪曲 2. 持续负性情绪状态 1. 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 2. 注意力不集中 3. 激惹 4. 自我毁灭行为 5. 睡眠障碍 (三)认知和心境的负性改变 (四)警觉性增高 三、临床表现 (一)诊断要点 1. 遭受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如天灾人祸)。 2. 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 3. 对与创伤经历相关的人或事选择性遗忘,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内疚自责,疏远他人,兴趣减少,持续体验不到正性情绪。 4. 持续的警觉性增高,如失眠、易激惹、注意集中困难、过分担惊受怕。 5. 对与刺激相

文档评论(0)

周全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