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施工导流.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施工导流 本章重点 ①施工导流的目的及其重要性; ②施工导流设计的重要任务; ③施工导流的基本方法; ④导流设计流量的确定; ⑤导流建筑物的型式、尺寸和布置; ⑥导流方案的选择; ⑦坝体拦洪渡汛。 其中:⑤、⑥、⑦是本章的难点。 一、施工水流控制措施 在河流上修建水工建筑物,施工期往往与通航、筏运、渔业、灌溉或水电站运行等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发生矛盾。 水利水电工程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导流,广义上说可以概括为采取“导、截、拦、蓄、泄”等工程措施来 二、施工导流设计任务 ①根据基本资料,选择导流标准,划分导流时段,确定导流设计流量; ②选择导流方案及导流建筑物的型式; ③确定导流建筑物的布置、构造及尺寸; ④拟定导流建筑物的修建、拆除、堵塞的施工方法以及截流、拦洪渡汛和基坑排水等措施。 第一节 施工导流 本节重点: 分段围堰法:束窄河床导流、底孔导流和坝体缺口导流的有关概念和基本问题;全段围堰法:明渠导流和隧洞导流的有关概念和基本问题。 一、施工导流的基本概念 1、施工导流:在河流上修建水工建筑物时,为了使水工建筑物在干地上进行施工,需要用围堰围护基坑,并将河水引向预定的泄水通道往下游宣泄。 2、施工导流的基本方法:基本方法: ①分段围堰法导流; ②全段围堰法导流。 辅助方式:淹没基坑 特殊方式:滩地法 二、分段围堰法导流 1、概念 分段围堰法(也称分期围堰法):就是用围堰将水工建筑物分段分期围护起来进行施工的方法。 分段:分段就是在空间上用围堰将建筑物分成若干施工段进行施工。 分期:在时间上将导流氛围若干时期。 2、导流程序 施工前期水流通过被束窄的河床向下游宣泄;施工后期水流通过预留的泄水通道或永久建筑物向下游宣泄。(后期泄水方式包括坝体底孔、缺口、明渠等) 3、纵向围堰位置的选择定和河床束窄度的确定 选择纵向围堰位置应考虑如下因素: ①束窄河床流速满足施工期通航、筏运、围堰和河床防冲等的要求,不能超过允许流速; ②各段主题工程的工程量、施工强度比较均衡; ③便于布置后期导流的泄水建筑物,不致使后期围堰过高或截流落差过大,造成截流困难; ④结合永久建筑物布置,尽量利用永久建筑物的导墙、隔离体等; ⑤地形条件。 河床束窄度: 式中 k——河床束窄程度,简称束窄度,%; A1——原河床的过水面积,㎡; A2——围堰和基坑所占的过水面积,㎡。 束窄河床平均流速,可按下式确定: 式中 ——束窄河床的平均流速;Q——导流设计流量;— —侧收缩系数,单侧收缩时采用0.95,两侧收缩时采用0.90 壅水高度: 式中 z——壅高,m; ——流速系数,随围堰布置形式而定,当其平面布置为矩形时, =0.75~0.85;为梯形时, =0.80~0.85;有导流墙时, =0.85~0.90; ——行进流速,m/s; g——重力加速度,9.81m/s2 三、全段围堰法导流 1、定义:在河床主题工程的上下游各修建一道拦河围堰,使河水经河床以外的临时泄水道或永久泄水建筑物下泄。 2、分类:隧洞导流、明渠导流和涵管导流。 1、隧洞导流 适用条件:在山区河流,河谷狭窄、两岸地形陡峻,出路岩石坚硬的工程。 布置原则: (1)将隧洞布置在完整新鲜的岩层中。为防止沿线可能产生的大规模坍方,应避免洞线与岩层、断层、破碎带平行。洞线与岩石层面交角在450以上,层面倾角也以不小于450为宜。 (2)利用坝趾附近有利地形,尽量使洞线顺直。河道弯曲时宜布置在凸岸,不仅缩短洞线,且水力条件较好。 (3)对有压隧洞和低流速无压隧洞,转弯半径应大于5倍洞宽,转折角不宜大于600,弯道上下游过度段,直线长度大于5倍洞宽,高流速无压隧洞应尽量避免转弯。 (4)进出口与河道主流方向的夹角不宜太大,出口交角小于300,进口可适当放宽要求。 (5)采用两条以上隧洞导流时,洞间壁厚一般不小于开挖洞宽的2倍。 (6)隧洞进出口距上下游围堰坡脚和永久建筑物应有足够的距离。一般应大于50米。 (7)应有足够的埋深。 (8)控制底坡。 (9)与永久建筑物结合。 2、明渠导流 适用条件:适用于岸坡平缓或有宽广滩地的平原河道。 布置原则: (1)尽量利用有利地形,减小工程量。 (2)轴线顺直使水流顺畅平稳,避免采用S弯道。转弯半径、进出口方向要求与隧洞导流相同。软基明渠内和基坑内水面水平距离应大于2.5~3.0倍的水面高差。 (3)尽量与永久建筑物结合。 (4)必须充分考虑挖方的利用。 (5)防冲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尽量减小糙率。 (6)在设计时应考虑封堵措施。 * 主讲:张伟勤 * 主讲:张伟勤 * 主讲:张伟勤

文档评论(0)

zyg_29301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