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8—2019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3考试试题:课时分层作业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

(全国通用版)2018—2019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3考试试题:课时分层作业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时分层作业(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练] 1.史书记载:“汉初萧(萧何)、曹(曹参)为相,填(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它反映了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 【导学号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B [材料中的“无为”“从民之欲”等关键词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故B项正确。] 2.《汉书·董仲舒传》记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主要说明西汉中期(  ) 【导学号 A.出现土地兼并 B.官民矛盾尖锐 C.官吏滥用权力 D.农民生活艰难 A [由材料中的信息说明当时官吏依靠财富进行土地兼并,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官民之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C、D两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3.“这种宇宙理论极其详尽地描述了天上与人间的平行……一个好皇帝会带来和平和丰收,一个坏皇帝则带来动荡和饥荒。”下列思想家中,最早完整阐述该理论的是(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 D [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这一理论强调“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故选D项。A项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B项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C项韩非子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排除A、B、C三项。] 4.《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得到排斥 B.汉代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C.汉代儒学吸取了阴阳家等流派的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 C [汉代儒学是在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的基础上取得了独尊的地位,C项表述符合题干意思。] 5.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两汉之世,(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下列思想内容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  ) 【导学号 A.“三纲五常”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春秋大一统” B [分析材料信息“(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可知,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由此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 6.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采纳了这一主张,实行的措施是(  ) 【导学号 A.焚书坑儒 B.建立“中朝” C.独尊儒术 D.推崇理学 C [根据董仲舒的主张以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可以得出这一措施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C项正确。] 7.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选官制度发生改变 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 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西汉到东汉,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并不断加强,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从而促进了上层统治集团政治素质的变化,故B项正确。从西汉到东汉,选官制度没有发生改变,依然是察举制,A项错误;材料所述为上层人士的变化,受民间影响不大,C项排除;D项非主要原因。] 8.那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觉醒、群星璀璨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矗立着一座座高大的思想文化丰碑,其中,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是(  ) 【导学号 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C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选C项。]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十二年,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侯赐邑,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材料二 汉武帝元朔五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材料二体现了汉代教育的哪些特点?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祭孔的形式越来越多可知,孔子及儒学的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第二小

文档评论(0)

kbook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