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口译训练的模式探究.docVIP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口译训练的模式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口译训练的模式探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口译训练的模式探究   摘 要: 本文以口译训练模式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大学英语专业口译课程训练模式进行探索改革。在该训练模式中,帮助译员树立口译生态环境意识,自我审视口译任务中的关联因素,不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训练模式 生态翻译学 口译   一、引言   口译是一种即席双语转换活动,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人类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它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将信息迅速、准确、流利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加上WTO、奥运和世博的成功举办,对外交流与合作全方位展开,外语工作者所扮演的桥梁作用愈显突出。口译教学已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翻译模块选修课之一,是多项技能与专业学习的综合。然而,在专业课学习中学生却一再暴露出语言综合技能欠缺的问题。在英语口译实务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学生实习实践中,我们发现虽然学生认为英语口译实践性强、具有应用价值,教师教学态度认真、学科知识扎实,但存在学生口译知识和技能都非常薄弱,由此教授内容增加,教学进程紧张,立体化差异化教学程度低等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本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口译课堂教学质量,使口译教学摆脱单一的教学模式,结合地区市场的特点,开设以综合技能和专题案例为基础的课程,体现口译教学的新理念,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将课程资源最优化利用,合理安排学时,既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训练,又制定相应的评价反馈措施,保证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改革,逐步使之系统化。   二、高校口译课程的定位与局限性   口译课是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把口译课列为英语基本技能课程之一。口译课程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务实,以及教学内容侧重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教学目的有二:一是传授口译理论知识,包括合格译员或外贸人员的必备素质;二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口译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比较客观、综合地反映学生通过基础阶段的学习掌握各项语言技能的情况,以及他们在英语语言文化学习方面的修养,与包括听力、语音、口语、笔译、英语国家概况及跨文化交际等课程紧密相连。此外,口译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信息交流的内容包罗万象,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双语表达能力,还要有较强的思维和学习能力,与人文自然的多门学科交叉。因此,口译教学是高校适应社会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需要,培养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实践性的课程,尤其是口译课程对实践场所和实践基地的要求日益迫切。传统的口译教学大都是在语言实验室中进行的,学生通过录音机、录像机或多媒体等设备获取练习所需的话语信息。这种方法固然有有利的一面,但弊端也是很明显的。任何口译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并且受到人际因素的影响和作用,而实验室中的口译训练则把口译变成人与机器设备之间的交流,这显然会让学生失去体验和观察各种人际因素和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再者,就真实的口译活动而言,任何话语信息的发布都有相应的交际环境因素作衬托,译员对这些因素或多或少的了解都可以促进其对话语的理解和转换。现有的教学状况是,学生进行口译练习的话语信息基本上都是前后没有任何背景介绍作铺垫的单独成段的材料,这种材料与交际环境完全被割裂开来。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是对真实口译要求的严重扭曲。   三、构建生态视角下口译训练模式的理论依据   自20世纪50年代起,口译研究经历了起始、探索、质疑与调整等阶段,目前进入迅速发展时期(Pochhacker,2010:3-14)。20年代80年代后期,口译研究融汇了文体学、语用学、符号学、功能语言学、传播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多个学科,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孙爱娜,曹佩升,2013:40-41)。在此背景下,国际译界从“生态”、“环境”等生态学角度对翻译展开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在国际译联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香港)上宣读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的论文。2006年,胡教授又在“翻译全球文化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了“生态翻译学诠释”,在世界范围内最早正式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及方向。   口译是一种动态的交际活动,其交际环境、主题、对象和人类机制处于始终变化的状态。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口译训练模式,就必须对口译这种交际行为的内容、原则、过程和模式的建构加以诠释。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的过程则是“由译者主导的适应与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