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秦观与张耒诗文异同.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秦观与张耒诗文异同

浅析秦观与张耒诗文异同   [摘要]秦观和张耒同为苏轼门下弟子,与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在苏门诸子中,张耒与秦观的论文大抵以苏轼为主导,分别提出与苏轼相似的“文统说”;二人师承苏轼,也皆因苏轼被贬而受牵连。在贬谪途中,秦观与张耒写下了许多的诗文,但由于心态、思想气格的不同,形成了迥异的诗风与文风。本文试从秦观与张耒的诗文创作入手,分析二者风格的异同。   [关键词]秦观;张耒;诗文比较   [中图分类号] 1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91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191-02   [本刊网址] http://   在中国文学史上,秦观与张耒二人均具有较高的文学地位。作为“苏门四学士”的重要组成人物,他们的诗文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秦观29岁与苏轼相识,在“亦师亦友”的交游之中,他不仅创作了后世认为的“女郎诗”、“女郎词”等婉约诗风词风,也存有较多的豪放风格,且秦观创作的文体也多种多样:进策、传、表、启、简、书、序、挽词等等,其中不乏其明丽俊爽的思想风格与内心世界。苏轼曾经对其评价为:“秦观自少年从臣学文,词采绚发,议论锋起,臣实爱重其人”;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师承苏轼,继承了苏轼对人生的旷达情怀,其诗文表现出对超脱的人生理解与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将自己的人生抱负与学术思想融入诗文之中,使其诗文形成了较开阔的视野与气格。由于此二人师承苏轼,他们的学术思想也与苏轼有着很深的渊源。在二人大量的诗与文的比较中,不难看出其中的异同。   一、“东坡手种千株柳,闻说邦人比召棠。”――师承东坡,形成平易诗风   (一)同出一师门,境遇极相似   在苏门中,秦观和张耒可谓苏轼最得意的门生,在苏轼的《答张文潜县丞书》中,他对二人大加赞赏,他曾提到二人“士之超逸绝尘者……非常才所及。”   秦观大约在元丰元年,29岁与苏轼开始交游。据史料记载,秦观当时入京应举,前往徐州拜见苏轼,苏轼对其颇为赏识。曾在《次韵秦观秀才见赠,秦与孙莘老、李公择甚熟,将人京应举》一诗中提到:“新诗说尽万物情,硬黄小字临黄庭。……一闻君语识君心……”可见苏轼对秦观才情的称赞。此后,秦观人苏门,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面对秦观的第一次落榜,苏轼以“不足为太虚之损益,但吊有司之不幸”安慰之。可见苏轼对秦观的才气十分赏识与注重di对秦观落榜的不鸣之情溢于言表。   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也十分受到苏轼的赏识。张耒在苏轼出任杭州通判前得以谒见苏轼,颇受青睐。在苏轼的《后杞菊赋》与张耒的《杞菊赋》唱和之中,苏轼和张耒便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生死之交。在张耒的《寄子瞻舍人二首》之二中提到:   “纷纷名利场,向背不知丑。翟公书其门,客态自如旧。   势去竞诋沮,有余丐升斗。高贤少畦畛,小子多状候。   退之呼字生,房相肆琴叟。事奇出意表,欲辩不及口。   神明劳忠孝,福禄日方厚。防微无早计,求福常恐后。”   无不透漏出“表明对方给予自己的终身教益……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两人真挚无间的师友之情”。   从《淮海集》和《张耒集》可以看出,二人与苏轼的文学交往均通过相互次韵唱和诗歌的形式而进行的。在一次次的心灵的沟通中,二人深受影响,对苏轼崇敬之至,他们二人的命运也与苏轼紧密相连。   (二)平易自然,修正诗风   北宋时期,韩愈、欧阳修等人对晚唐时期骈文绮靡的文风进行了纠正,开展了古文运动。苏轼也在对杨雄等人的刻意雕琢、艰难晦涩的文风进行了批判,他主张“自然为文”,以“辞达”为准则,文如行云流水般。在苏门诸子中,张耒与秦观的论文大抵以苏轼为主导,分别提出与苏轼相似的“文统说”。   在雕琢、浮艳的文风盛行时,张耒与秦观自觉地与这些险怪的思想进行斗争,面对对当时整个文坛不良创作倾向,张耒曾在《答李推官书》中指出:“自唐以来至今,文人好奇者不一,甚者或为缺句断章,使脉理不属;又取古书训诂,希于见闻者捋扯而牵合之,或得其字,不得其句,或得其句,不得其章,反复咀嚼,卒亦无有,此最文之陋也。”秦观的策论、书、表等也都透露出平淡的文风,接承苏轼。二人的文学主张,通过其自身的创作,对苏轼的“自然为文”加以实践,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二、“念昔相乖离,俯仰变寒暄。”――二人思想气格的分离   (一)执着煎熬与平静解脱――思想气格   秦观、张耒二人同为年轻读书科考,都有过游宦生涯,后又几经贬谪,可以说人生经历较为相似。但是二人思想气格完全不同。相似的经历,却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气格,这种结果一方面来自于二人的性格不同,一方面来自于内心的选择不同。   相较之秦观,张耒却不同,张耒凭借自己深厚的儒学功底,将儒与道进行比较,挖掘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