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及原因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及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及原因分析   摘 要: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三大社会公害”之一,与成年人犯罪相比,其显著特征集中体现在未成年人独特的心理状态上,研究和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努力探究其内在原因,从“心”抓起,是寻求矫治谋略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同样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而与成年人犯罪相比,未成年人犯罪的显著特征集中体现在未成年人独特的心理状态上,因此,研究和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努力探究其内在原因,从“心”抓起,是寻求矫治谋略的必由之路。      1.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      1.1社会责任感淡薄,以自我为中心   未成年人罪犯一般都存在家庭和社会的情感发育不良,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情感的通病。他们中大多数人不了解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他们对国家、对人民、对集体、对他人缺少基本的责任感和道义感,他们喜欢反问“良心值几个钱?”在被问及他们犯罪时有没有想到对不起亲人或他人,许多人都回答说当时没有考虑那么多,可见他们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淡薄到了何种程度。另外他们大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过分看重自身价值,把金钱、财富与人生价值等同起来,凡事以个人利益、兴趣为准则,对他人与社会置之不顾,养成一意孤行、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性,最终自我迷失以致跌入泥潭。   1.2需要宽泛化,以满足感官刺激为主   对未成年罪犯来说,“跟着感觉走”是他们最好的写照。在今天的商品经济社会,广告铺天盖地,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在这种环境下,他们各种各样的欲望被引发出来,以至于感觉逐渐钝化,他们无所适从,需要泛化。寻找“感觉”成为他们普遍的心态,为追求感官刺激而不惜违法犯罪。   1.3偶发性,情绪化,理智严重缺乏   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往往比较简单,有时甚至表现出正常人无法理解的某种奇特的变态心理。他们的犯罪,一般来说,较少预谋、策划,常常是在外界的影响下,或者由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犯罪的偶发性还表现在有的青少年平时表现还比较好,会在某种情况下,突然犯罪。   未成年罪犯还是一群非常“情绪化”的人。一方面由于自身特点遇事好冲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常常不顾一切的去行动,另一方面由于失学、失意等挫折,缺乏理智的未成年人会迅速外化为反社会的违法和犯罪行为,释放出强大的破坏能量。   1.4情感淡漠,不计后果   有些未成年人不懂得体谅关心别人,待人冷漠,对他人很少宽容忍让,无理也要狡辩三分,得理更不饶人。为此,犯罪时往往凭一时冲动,胆大妄为,凶狠残忍,根本不计后果,更不会考虑给社会造成的损害,给他人带来的痛苦。   1.5纠合性   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以相同地域为基础,纠合在一起,共同作案。在纠合过程中,为了争强好胜而在团伙中争当霸主,常常像滚雪球一样结合成更大的团伙,以壮大势力。这样,可以互相壮胆,在“人多势众”的心理支配下,为个人或小团伙利益可以不惜损害整个社会,这些不良分子纠合一起,破环能量就会产生乘法效应。      2.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的原因分析      2.1认知因素   2.1.1社会认知缺陷。在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价值观念面临分化、重组,腐朽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趁虚而入,在潜移默化中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发生扭曲、裂变。自我本位、极端利己的人生观,金钱至上、贪图享乐的价值观,哥儿们义气、亡命称霸的英雄观为许多青少年所迷信。与此同时,多数未成年人法制观念淡薄。据一项资料显示,在某少管所被调查的383名少年犯中,毫无法制观念的为359名(占总数的93.7%),其余人对法律也仅是略知一二。   2.1.2他人认知缺陷。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理性分析能力,因而常常导致善恶不分,是非颠倒。一方面,他们对长辈的正面规劝多持抵触、逆反态度,如果教育方式不得当,还可能使其滋生敌对、憎恶乃至仇恨情绪。另一方面,随着自主空间的拓展,未成年人易于形成不良的社会交往,如遇不法分子或其他劣迹少年的怂恿、诱导,就会在心理上、行为上逐渐趋同,模仿、从众心态常使这些“志同道合”的孩子像滚雪球一样迅速纠合在一起。   2.1.3个人认知缺陷。由于心理较生理发展相对滞后,他们对身体里那个慢慢觉醒的“自我”无法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极易走向幼稚、荒诞的极端。他们或者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即使犯错也不承认,承认也不改正,甚至明知故犯,一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