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圆的周长》教案.docVIP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圆的周长》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 / NUMPAGES4 《圆的周长》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6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深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圆周长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2.使学生经历操作、探究、猜想等学习活动,体验转化、归纳的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思维的水平,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对圆周率的深刻理解,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圆周率的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圆形物体、尺、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师: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它。关于圆,古人对它研究也很深。2400多年前,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叫墨子,他写了一本书,书上有一句话——小圆之圆与大圆之圆同。(课件呈现语句及大小两个圆。) 师:根据我们已学知识,你觉得小圆和大圆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1:它们都有圆心、半径和直径。 生2:不管大圆还是小圆,都是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生3:大圆和小圆,圆周率相同。 师:圆周率,怎么写?是什么意思?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圆周率”及“圆的周长和直径间的倍数”。) 师:圆的周长,它指的是什么? 生用圆形纸片、瓶盖等示意,说明“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圆的周长”,教师予以肯定,并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师:你们的意思就是说:在这两个圆里,圆的周长和直径间的倍数,也就是圆周率,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倍数是几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3. 1415926…)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学生都说书上看到的。) 师:我也在书上看到过一句话。我国古代有一本著名的数学著作叫《周髀算经》,它在表示圆的周长和直径间的倍数时,用了“周三径一”这句话(课件呈现)。你猜猜,什么叫“周三径一”? 生:周长是直径的3倍。 师:那么,圆周率是3. 1415926…,圆周率是3,到底哪个说法对呢? (学生表达出不同的意见。) (二)新知学习 1.确定方法,自主探究。 (1)明确方法。 师:到底哪个说法对,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学生说思路:拿杯子盖等圆形材料,测量其周长和直径,再算一算,就知道哪个对了。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展台,展示测量周长的方法,有用线绕的,有将圆放在尺上滚的,在让大家初步体验“化曲为直”思想的同时,得出操作的步骤和注意点。 (2)动手实践。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测量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圆周率。 (3)学情反馈。 请多组学生汇报测得的数据和计算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录3.2、3.1555…、3.142857…、3.16153…、3.1666…等五花八门的答案。 2.初步感知,加深疑问。 师:有没有得到3.1415926…的,有没有得到3的?(生都说没有得到。) 师:现在你觉得,“倍数是3.1415926…”“倍数是3”,这两种说法对不对呢?(学生都说前者对,后者不对。) (1)第一层次。 师:为什么说“倍数是3”不对? (学生用刚才的数据说理——每个数据都大于3,教师给予肯定,并以课件演示古人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发现圆具有这样的特点。) 师:既然古人早已发现这个规律,却为什么用“周三径一”来表示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呢? 生:这是一个近似值,是一个大致的倍数。 (2)第二层次。 师:你们得到的结果都不是3.1415926…,那你们为什么还说它是对的呢? 生:这是因为我们量得不精确。 师:如果量得很精确的话,就能得到这个结果吗? (学生都认为只要测量得再精确些,就能得到这个结果。教师顺应情形,拿出一个圆盖,现场进行精细测量,并用计算器现场演示计算,得到3.1714285 714285…) 在学生情绪激动之时,教师再以课件呈现:2000多年前,我国有一位数学家叫刘歆,他通过测量和计算,曾得到了3.1547、3.1992、3.2031等答案。 师: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意识到用做实验的方法,很难测量准确,因此得不到精确的结果) 师:实际上,用测量的方法,是永远无法得到这个答案的。 (在学生愤悱之时,教师适时地引出古人对圆周率的探究历程) 3.深入感悟,理性认识。 (1)课件介绍。 刘徽的割圆术(介绍得较详细)——祖冲之算到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阿拉伯数学家算到17位小数——1706年英国数学家算到100位小数——1 949年美国科学家用计算机算出2000多位小数——1989年美国科学家用计算机算出4.8亿位小数——2002年日本科学家用计算机算出12411亿位小数。 师:人们发现,圆的周长和它直径之间的倍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但也是一个固定的数。这个数,是3.1415926535897932…这个倍数,我们就把它叫做圆周率。 (2)介绍兀及其写法、读法。 4.理解原理,推导公式。 师:数学家千方百计算出了这个圆周率,这个圆周率,到底可以派什么用呢? 生:只要测量直径,用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6****32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