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天堂的刺绣.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寻找天堂的刺绣   作为一个曾经在草原上游牧的民族,是如何艰难迁徙来到澜沧江畔的雨林中,在这个转变的背后,不知蕴藏着多少感天动地的故事。而这一切,就被哈尼人记载在刺绣里,绣出了一部无字的史书,永远穿在身上。   在西双版纳的勐海县有一座著名的茶山――南糯山,这里生长着世界最古老的栽培茶树,已经800多年的茶王树,至今仍然郁郁葱葱。可是最初南糯山的名字由来却与茶无关:“南糯”是傣语,意为笋酱,南糯山就是产竹笋酱的山。后来,相传是诸葛亮来到这里,士兵不服水土,生了眼病,诸葛亮将手杖插地化为茶树,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南糯山因而也被人称为孔明山。诸葛亮是否到过这里已不可考,但南糯山的茶却声名远播,每一个人到这里都要去看看古老的茶王树,品一品甘甜的南糯山茶,至于居住在这里的哈尼族支系?v尼人很少有人关注,他们远比茶王树更为古老的文化正渐渐消逝在时代变迁中。   小山寨里走出一位刺绣女孩   在南糯山下的阿卡亢博滇航(哈尼刺绣园),一位50多岁的哈尼妇女在忙碌着,她时而忙着接待前来参观游客,热情地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介绍哈尼族服饰和刺绣文化;时而与前来定购各种刺绣品的人们交谈,与他们认真探讨刺绣如何搭配丝线使绣品明丽和谐、如何制作才能保持绣品的精细明艳……这位身着哈尼传统服饰的妇女叫李金梅,如果不与她交谈,乍一眼看上去,和普通的农村妇女没有什么区别。但她却是受过高等教育,做过领导干部,完全有别于我们印象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人。   李金梅的哈尼名字叫亚主,出生在一个哈尼山寨。那是一个四五十户人家的小山寨,山寨依山傍水,静静地躺在山水织就的摇篮中,非常谐调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寨子的四周全是密密麻麻、一望无际的热带雨林,几乎看不到人类生活的痕迹。   哈尼族人民热爱生活,妇女服饰绚丽多彩,斑斓夺目,衣料以黑色、蓝色为主,个个妇女都会刺绣挑花,衣襟、袖口、裤边都要用各色彩线绣上种种图案,飞针走线,技艺精湛,色调对比强烈,并用银链、银币、银泡作为胸饰和腰饰,头上戴的是用红、黄、蓝、白各色毛线扎就的花冠,缀以各种式样的银质头饰和彩珠,喜庆节日穿在身上,满身华丽,美不胜收,形成一道特有的民族风景线。很久以来,每一个哈尼族妇女从小就必须学习刺绣技艺,如果不会刺绣,成人后很难找到丈夫。   亚主6岁开始学习刺绣,她说:“我喜欢绣。从6岁就开始偷我家嫂的布,有时我家嫂还骂我――我不懂织好的,不该剪的我悄悄的剪了拿去绣。后来我家嫂子看见,这布是哪里的,肯定是剪我的布。我就这样绣着,慢慢就成了我们寨子里绣花绣得最好的。”如果没有别的机遇,亚主也许就一辈子呆在山寨里,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村刺绣能手,也不会去探索隐藏在哈尼刺绣里的奥秘。   绣出一部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   读书、上学,参加工作,亚主变成了李金梅,从小学老师到乡干部,到县里的部门领导。繁忙的工作之余,她并没有忘记刺绣,因为一种热爱。同时她能够接触到许多外面的世界,开阔了眼界。一次国际阿卡人(国外对哈尼族的称呼)学术研讨会在西双版纳召开,会议上来自国外的专家突然问李金梅:“你知道哈尼刺绣图案的意义吗?那是你们民族的历史!”李金梅愣住了,这些图案都是从老人那里学来的,只知道好看,难道里面真的还蕴藏着什么故事吗?   从那一天开始,李金梅走上了一条崎岖的道路,她决心要搞清楚每一幅哈尼刺绣的含义,找到哈尼人曾经寻找天堂的壮丽史诗。整整12年的时间,她和丈夫张戈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奔波在每一个哈尼族的山寨,寻访每一位懂得刺绣的老人,了解绣品上花纹图案的起源和其中的传说故事,她还自掏腰包搜集有特色的刺绣品,借鉴学习其中的刺绣技艺。最终,30多个图案被她发掘出来,图案背后的故事也日渐清晰。每一幅刺绣图案都讲述着哈尼迁徙史上的一个故事,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   “哈尼人最先住在哪个地方?后来为哪样又要搬迁?前前后后在哪些地方栽过磨秋桩?是哪个祖先,给我们找到了这可爱的山乡?”在遥远的青藏高原上,有着两座著名的大山:阿尼玛卿山与巴颜喀拉山。阿尼和哈尼是否有什么联系,无从得知,但远古史诗的描绘,这里就是哈尼族最早的生息地――虎尼虎那。水草丰盛的高山牧场,泉水交错,溪流蜿蜒;草场上花团锦簇,牛羊成群。战争、灾荒、瘟疫……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一幅幅的图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多么壮阔的迁徙史画卷――从远古的“虎尼虎那”,美丽的“诺玛阿美”,到如今的西双版纳,从遥远的西北草原到眼下的热带雨林,哈尼人经历了七次大的迁徙历程。其迁徙的次数之多,遭遇之险恶,道路之漫长,恐怕算得上古代的“万里长征”吧?作为一个曾经在草原上游牧的民族,是如何艰难迁徙来到澜沧江畔的雨林中,在这个转变的背后,不知蕴藏着多少感天动地的故事。而这一切,就被哈尼人记载在刺绣里,绣出了一部无字的史书,永远穿在身上。   踏上传播哈尼文化的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