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的书法艺术.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宋辽金元的书法艺术

宋辽金元的书法艺术 宋元是一个尚意书风盛行的时代。一反唐代尚法的平整森严,而标举优美抒情的书风,讲求书家的散怀舒意,强调书法风神天姿。这是由整饬之“工”走向主体表现之“不工”的历史阶段。 宋代理学兴起,人们更重学识和书卷气。黄庭坚说:“胸中有道义,广之以圣贤之学,书乃可贵。”书法成了文人寄情达意的文人艺术,而行草书则是宋元人意韵情趣抒发的绝好形态,书家的精神世界和形式审美感得到了空前突出。 (一)蔡襄的书法艺术 人们在谈论宋代书法时,往往集中在苏拭、黄庭坚、米芾三人身上,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蔡襄。作为宋代早期第一个大家,蔡襄曾力挽狂澜,改变了宋初书坛的一片靡弱风气,为书法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蔡襄也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奠基人,苏、黄、米等人的书学思想及实践跟他都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关于宋四家“苏、黄、米、蔡”中之“蔡”究竟是蔡襄还是蔡京,这一疑题至今仍有人讨论。平心而论,二蔡各有千秋,孰高孰低难有确论,故可暂置一旁。对一个在书史上极有历史作用的书法家是不容忽视的,需要我们对其书法创意及历史作用作一番分析考察,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1.非行非草 人谓“当时第一” 蔡襄是宋初名臣,为官清正,威望卓著。他性情忠厚,正直,尚信义,学识渊博,诗文粹美。当然成就最高的还是书法,在宋初曾有“当时第一”的称誉。 蔡襄是宋代少见的一个书法多面手,精擅各种书体。他的挚友欧阳修曾说:“蔡君谟之书,八分、散隶、正楷、行狎、大小草众体皆精。”(《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七十二),显示其深厚的功底和全面的技巧。尤其是行、楷、草,都可在书法史中占一席之地。 从现存蔡襄的作品来看,有三十多件墨迹最能反映他的水平。面对这些作品,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其风格跨度之大,体态变异性之强烈是宋其他书家所难比拟的。蔡襄的风格基本属婉媚秀劲一类,然而他能在这一风格式样中,极其灵活多变地把各个侧面都展现一番,有锋利流畅的,有简约含蓄的,有持重谨饬的,也有淳淡婉美的。所有作品中流露的清灵拔俗气韵和整个氛围的轻松明快,都使人如对一位平和怡淡的正人君子,而这位君子又时常在举止笑语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性格的方方面面。这一现象的深层美学意义就是,一种风格式样不应成为复制雷同作品的僵化模式,而应在同一式样中创造出各有性灵、态势有异的作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的行草书中看到。 蔡襄的行书中时常参入草书,而草书又时常带有行书意趣。因作品大多为手札之类,非常随便,信手拈来,没有严格的书体规范。这种融合行、草书于一体的习惯大概发端于汉末魏晋的民间书法,从现存的那个时代的残纸(如楼兰残纸)上很明显有这种形式。而把这一形式推向高潮的当推二王,特别是王献之。正如张怀瓘《书议》所说:“子敬(王献之)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这种“超逸优游”的“风流”书体能更加自由灵活地发挥作者的情思,而在字型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可是经厉隋唐,行、草书体便泾渭分明。如著名的《兰亭序》、《争座位》、《祭侄帖》等都属较正规的行书,而像孙过庭、张旭、怀素则属纯粹的草书。在这种行草相参形式几乎式微的情况下,由蔡襄首先得到复兴。当然,也应看到,这种“临事制宜,从意适便”的形式往往用于朋友之间的来往信札,它属于小品化的书法创作。但在后来宋代却成了最常见的创作形式,如苏拭、米芾的大量作品就属于这类形式。 蔡襄书作中最具魅力的也就是这类非行非草的书法作品。如《思咏帖》、《脚气帖》、《京居帖》、《虹县帖》、《安道帖》、《离都帖》、《扈从帖》、《山居帖》、《郊燔帖》。即使像其著名的《自书诗稿》一开始也是中规中矩的行书,可越往后,例越草化,体势也越纵横不拘。他不在乎字体的简单统一,更强调一幅作品的前后字型体态的跨越变化。正是这种变化所流露的随意纵逸,成为蔡襄创作的基调。从这类作品中,亦可看出他创作时心态之放松自然,已脱离了那种正襟危坐、一笔不苟的规范约束。这有点类似王献之等晋人的创作心态。也许正是他这种有意无意的发挥,成了宋尚意书风的滥觞。 蔡襄的行草书变化多端,师承各家各派。无疑,蔡调襄是个集古者,从传统的晋、唐书法中多方面地吸取营养。他的作品中经常可发现与这些大师前贤的渊源关系,如《思咏帖》之与怀素《千字文》,《入春帖》之与张旭,《自书诗稿》之与《兰亭序》,《安道帖》之与虞世南,《高都帖》、《扈从帖》之与二王尺犊,等等。他所以成为宋初第一个大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能兼收并蓄地将传统融于一体,又能舒展自如地发于笔端。在中国传统书法的发展机制中,最为稳妥的成功之路就是,首先必须以最大的努力打入传统圈子,从而以其绝对高度傲视群雄,确定其不同一般的地位。蔡襄是依赖他的传统高度,才在书法史中占一席之地的。苏东坡说:“……卓然追配前人者,独蔡君虞书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