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隐球菌病ppt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肺隐球菌病ppt课件

肺隐球菌病 流行病学 隐球菌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较少见,多见于40岁以上年龄组。 国外报告的最小年龄9d,国内为1岁3个月。 男性多于女性,其比例为2:l。 感染途径 吸入空气中的新型隐球菌孢子,停留在肺部造成肺脏感染。干燥的隐球菌在人体外无荚膜,直径仅1 um,能进入肺泡 食入被新型隐球菌污染的食物,造成肠道感染,或进入血循环播散全身 破损的皮肤粘膜感染本菌后也可再入血循环至全身 分布 隐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在鸽子的排泻物中含量最高。 可通过呼吸道 、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 已成为滋病病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墨汁涂片 厚荚膜有诊断意义 也是鉴别致病菌与不致病菌的依据之一,非致病菌种无厚荚膜。 孢子出芽或不出芽,孢内有一较大的反光颗粒(脂质颗粒,不是孢核)和许多小颗粒,可与白细胞或淋巴细胞鉴别。 检查阳性即可确定诊断,但须与脓细胞引起的假膜鉴别,后者边缘模糊不清。 培养后镜检 可见圆形孢子,直径2.5—8微米,多数有芽。孢子外围有荚膜,但荚膜开始甚狭,日久则渐增厚。 无真菌丝及子囊袍子,但可有芽管。 病理学 感染初期可见大量繁殖的隐球菌聚集成堆,少数分散在组织内。菌体大小不等,但以小的居多,可见出芽,多为单芽。病灶内尚有较多炎性细胞侵润,主要是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较少中性粒细胞。 在成堆的隐球菌体周围,除炎性细胞浸润外,大量胶原纤维增生,形成炎性肉芽肿。肉芽肿主要由单核细胞、上皮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等构成。此时在镜下可见病灶内隐球菌的数目减少,茵体较大,很少芽生状态,菌体退变,或被吞噬细胞吞入胞浆内。 临床表现 原发性肺脏感染,一般症状较轻,甚至少数病例可无症状、常有自愈倾向。 多数病例显示亚急性肺脏感染,少数可呈急性肺炎的表现。 病初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进而发展为支气管炎或肺炎。多有咳嗽、咳痰、胸闷或胸部隐痛,痰为胶质样粘液痰或黄色粘稠痰,痰中带血丝或咯血。常伴低热、乏力、体重下降。严重时可有高热、呼吸困难。 临床表现 体格检查多为肺实变体征,病变处叩诊浊音.听诊有湿性罗音或胸膜摩擦音。 少数病例呼吸者减弱,呈胸腔积液体征。 临床表现 当并发脑脊髓膜炎时,则症状明显而严重,呈中等度发热。偶可高达40℃,头痛、呕吐、大汗、精神症状以及眼部症状,并出现脑膜刺激征和锥体束征。如不及时救治,常在数天至3周内死亡。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出现症状较晚或反复迁延数年,甚至15年至20年,机体显消瘦状态。 胸部X线的表现 1孤立或多个结节影,直径大于5mm,一般为2~10cm,可见到支气管影; 2多发小结节状阴影,双肺分布粟粒状阴影,或网状结节影样间质改变; 3炎症浸润病变,可呈小片状、节段性或叶性分布; 4空洞、纤维化、胸腔积液与肺门淋巴结肿大等。 诊断 主要诊断依据是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 由于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病原学及组织学检查显得更为重要。 采集标本的方法除患者的痰液、胸腔积液外,经支气管纤维镜肺活检、刷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经皮肺活检等也常规选用,标本内查到隐球菌,或培养有隐球菌生长,是肺隐球菌病的最后确诊依据。 治疗 (一)抗真菌药物 1、二性霉素B 为多烯族抗生素。本品能与真菌胞浆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在膜上形成微孔,从而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引起细胞内容物(如氨基酸、核营酸、电解质等)外渗,导致真菌生长停止,最终死亡。是治疗新型隐球菌病的首选药物。 用法:静脉滴注,首次剂量为1mg,第2d为3mg,第3d为5mg,此后成人每日增加5mg(儿童为1—2mg),直至每天0.6—1mg/kg。疗程为2—3月或更长,总剂量为1.6—3g,最多不超过10g。 治疗 为避免或减少其副作用,静脉用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输液速度宜慢,控制在每分钟20一30滴。快速给药可导致胸闷、窒息感、心动过速、心室纤颤、惊厥等; 用药前可口服或肌注异丙嗪、或解热药、或加用地塞米松,以减少反应; 为避免药物遇光破坏,可用黑布或黑纸包裹输液瓶避光; 不宜用生理盐水稀释,以免发生沉淀。 治疗 2、5—氟胞嘧啶(5—FC) ,是治疗隐球菌病的有效药物。 本品进入真菌细胞内,在胞核嘧啶脱氧酶的作用下,脱去氨基而成为抗代谢的入氟脲嘧啶,干扰真菌细胞的I)NA合成。 人体组织细胞缺乏胞核嘧啶脱氧酶,故本品不影响人体组织,毒性较小。本品最低抑菌浓度为<5mg/L。 治疗 单用5—FC易产生耐药性,有人认为与二性霉素B合用有协同作用。因为二性霉素使真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后、有利于5—FC进入菌体细胞发挥作用。 常用剂量为50一150mg/(kg.d),分3—4次口服。4—6周为疗程。 本品也可静脉给药。 常见的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厌食、腹泻、弥漫性腹痛,偶可出现等麻疹、发热及白细胞减少等。约5%的病例可有肝肾功能损害,故用药期间

文档评论(0)

many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