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知识点总结2016完整版.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学知识点战国后期,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孟禄—“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属于心理起源论。洛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会发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学习。《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大教学论》。国外(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教育家是斯宾塞。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永恒性。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它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社会性。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卢梭——个人本位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社会本位论——“造就合格公民”。古希腊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赫尔巴特——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的教育家。“产婆术”——苏格拉底。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康德。昆体良——最早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教学法。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裴斯泰洛奇—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教育。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洛克——白板说。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华生——《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近朱者赤、孟母三迁、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华生——外铄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把教师赞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马卡连柯专门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集体教育。荀子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凯洛夫《教育学》,总结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罗扎诺夫—暗示教学法,利用联想、情境、音乐等强化教学效果。苛勒——顿悟说(学习是个体利用智慧对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双边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叫谈话法。“三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生存教育要以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保障,通过专题式教育和渗透式教育两大类途径来实施。历史法:在教育研究中,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教育实践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环境中,谋求当前问题解决和改进的一种研究方式。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当代,教育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是因为教育具有经济功能。在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奴隶社会。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个体心理通常从具体思维向逻辑思维、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不陵节而施)。“关键期”的存在表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特征。初中阶段一方面表现出孩童的稚嫩,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青年的充满理想和激情,这种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状况体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过渡性的特点。人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心里哺乳期”一般发生在青少年阶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隐喻了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家访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空间广延性。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学校全

文档评论(0)

gl5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