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道统与治统 学术与行政 规训与教化.ppt

第二讲 道统与治统 学术与行政 规训与教化.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讲 道统与治统 学术与行政 规训与教化

二、在道统与治统之间 “道统”指德行与教化 “治统”指国家治理与行政统一 中国传统的理想政治模式是“道统”与“治统” 合一,即由德行高贵正直的圣王实行国家治理与德行教化,并在德行教化的过程中实行行政上的统一。 (一)理想的破灭 然而,“道统”与“治统” 的合一似乎只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三代”时曾经实现过,那是所谓“天下有道”的时代。 “三代” 以后,德与位已是“治”与“教”分为二统,由领有天下的君主与士人各司其职,分而治之,合而应付作为象征的理想。《新唐书·礼乐志》说得很明白:“由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 历史小事: 公元五○二年,梁王萧衍迫齐和帝禅位自代,琅邪颜见远“不食数日而卒”;萧衍大不以为然地说:“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士大夫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萧衍的意思,当然是士大夫应虑之事只在道统的范围之内;至于治统的传承,本是分配给君主考虑的事情,不劳士人多虑。 分还是合?这实在是个艰难的选择! 二统在理想上仍是合一的,士人一直在利用道统所赋予他们的“解释权”对治统实施批评和一定程度的干预。 因此,“治教合一”的理想及道统的存在是士人与皇权周旋甚而抗衡的理论支点; 如果治教二统真的实现“合一”,礼乐就必须“自天子出”,则士人除了服从与颂扬外,大概就只能如后来提倡的那样“为学术而学术”,既失去了批评治统的权力,也不存在干预的义务。 (二)“皇帝、儒生与孔庙” 儒家根据“君君、臣臣”这样一种类似契约的相互职责关系,提出了“道”为共同在上的最高权威。 法家和黄老学说主张最高权威应是集精神物质于一身的君主,由此而发展出系统的君尊臣卑说。 此后的两千年间,“道高于位”和“君尊臣卑”两大原则与传统中国政治共始终,亦根本决定着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思想。 表现在教育权力上,则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争论,表现在教育方法、目的上,则是规训与教化的争论。 两者之间有斗争有妥协有融合,总的趋势是前者在理论上为士人所推崇,而后者在实际政治中得到贯彻。 由此看来,法家并非厚今薄古,其观念更接近“道治合一”的古义;秦人实行的“以吏为师”,正是“道治合一”基础上的古代正途; 而以好古著称的儒家反提倡了一套革新的政治理论和制度。儒家提倡超越于治统的道统,才是经“温故”而提出的“新生事物”。 荀子明确提出“从道不从君”。 郭隗对燕昭王说:“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1、孔庙——历代治统对“道统”的尊崇 道本空虚无形之物,寄于圣贤之身,则有形;有形故曰统。道统之形必须落实于孔子及其传人,而其制度化的象征则是孔庙。即所谓“尊道有祠,为道统设也。” 春秋时孔庙已立于孔子故宅,但那是家庙。 南北朝时在京师设立官方的孔庙, 到唐代则正式确定为国家祭典,从制度上落实了“尊道”的观念。唐代并溢孔子为文宣王,又令天下州县学皆立孔庙。惟因周代最高为王,孔子不宜再升为帝,宋代以后只能在谥名上不断升级;宋代并封孔子后为衍圣公,子孙世袭。 2、转向:治统决定道统的尊崇程度 道统一旦制度化而成为国家祭典,其存在与演变即须获得治统的认可。治统决定道统的尊崇程度 孔庙一旦脱离民间信仰的范畴,其发展轨迹就“自始至终、彻头彻尾展现了官方的性格”。而君主也有意识地利用这一“尊道”的制度强化其统治的合道性。 能封者也就能削,故后来有明世宗的改制,大降孔庙祭礼的规格,并以圣人之尊“在道不在爵位”(这本不错)为依据,削去孔子的王爵。 这多少有点“交出自由,获得锁链”的意味。 3、道统的持续性超过治统。 治统因王朝的兴替而不断变化,道统所尊崇的象征永久不变。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一千多年后,明太祖读到这一句话大怒,认为非臣子所宣言,马上下令将孟子逐出孔庙,并令卫士射之。朱元璋也知道这一作法恐怕士人不会同意,故先下诏说,有谏者以大不敬论罪。结果仍有儒臣钱唐愿意以身殉道,抗疏入谏说:“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 明太祖只好将孟子请回孔庙配享。 可知士人的地位在明代虽已远不能和战国时同日而语,但所谓“封建专制”也终是有限度的。 明王朝对道统的挑战: 明太祖完全知道孔家的超越地位,也了解孔家态度的象征意义。 洪武元年明军克济宁,元代所封的启圣公孔克坚称疾而遣子孔希学入京觐见,太祖对此颇不悦,笔谕孔克坚说:“尔孔氏非常人也。彼祖宗垂教于世,经数十代,每每宾职王家,非胡君运去,独为今日之异也。吾率中土之士,奉天讨胡,以安中夏”,是汉高以后第一个庶民出身而称帝者。“尔若无疾称疾,以慢吾国不可也。” 他显然知道孔家的态度对“吾国”与“胡君”之间何者被视为天命所归的重要性。 明王朝向道统挑战也不只一次,如太祖即曾诏令孔庙祭祀只在曲阜实行,不必天下通祀(十余年后又恢复),明世宗更大改孔庙祀制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