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三古诗鉴赏客观题错因归纳(1).ppt

2017年高三古诗鉴赏客观题错因归纳(1).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考试说明】 能力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典诗歌。 具体要求: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 写了什么? 为什么写? )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怎样写的?) * 古诗鉴赏难在哪儿? ——现存问题分析 问题之一 ——读不懂诗 问题之二 ——只懂大概,阅读粗糙不仔细 问题之三 ——答题不具体,缺少翻译与分析 客观题丢分 2017古诗鉴赏客观题 错因归纳 * 【2014北京高考】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 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 “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 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 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 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 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 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 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 【2013年北京高考】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错因归类 一、词句翻译不准,内容理解有误。 关注选项中的“意谓”、“状写”、“描绘”等词。 回归文本,从整体上把握写作对象。 关注景物描写的时节、地点、特点, 关注事件、人物、动作或评价。 * 【2013~2014年海淀期中】 还田舍 周捨 薄游久已倦,归来多暇日。未凿武陵岩,先开仲长室。松篁日月长,蓬麻岁时密。心存野人趣,贵使容吾膝。况兹薄暮情,高秋正萧瑟。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诗开篇两句叙写作者结束了游宦生活,远离官场,呼应题目中的“还”字。 B.三四句用典,以“武陵岩”“仲长室”含蓄表达作者的生活理想、志趣追求。 C.五六句描写松竹、蓬麻日渐高大茂密的景象,表现了田舍环境的僻静、清冷。 D.这首诗在内容、思想情感方面,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相似之处。 。 * 【2015年朝阳一模/10月周考】水龙吟 秋兴 吴则礼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牛山底事,强成沾洒。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C.“把茱萸细看”与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异曲同工,遥想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 错因归类 二、情感体察有误,不明诗人意图。 关注选项中的“表达”、“抒发”等词。 关注对意境、氛围、基调的判定, 要探究诗人写作意图,抓准情感。 注意结合注释分析。 * 木棉花歌 [清]陈恭尹 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 有如尧时十日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 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 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时桃杏惭轻薄。 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毋乃群芳主? 巢鸟须生丹凤雏,落花拟化珊瑚树。 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 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 【2015年海淀期中】 * 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出粤江木棉花开的繁盛景象。 B.诗人以“尧时十日”的传说与“魏宫万炬”的典故,形象写出了木棉花红艳热烈的特征。 C.诗的前十二句由近及远,虚实相生,选取不同角度,对木棉花着意刻画,意象鲜明,声情激越。 D.这首诗描写木棉花形神兼备,既写了木棉花动人的形色,又体现了木棉花内在的精神品格。 。 * 【2014年石景山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s118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