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刺灸方法6.三棱针法ppt课件.ppt

针灸学-刺灸方法6.三棱针法ppt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针灸学-刺灸方法6.三棱针法ppt课件

针灸学 针灸学 * 针灸学 刺血疗法 three—edged needle therapy * 针灸学 一、刺络放血的概念 根据病人的病情,运用特制的针具刺破人体的一定穴位或浅表的血络,放出少量血液或淋巴液,以治疗疾病的外治方法。 也称为刺络、刺血络。 * 针灸学 二、刺络放血的源流 1、《内经》 有四十余篇涉及刺络放血; 专篇:血络论、刺疟论; 方法有:络刺、赞刺、豹文刺; * 针灸学 2、历代医家运用刺血法 汉代:华佗刺络治疗红丝疔; 唐代:秦鸣鹤刺百会治疗头痛; 金元:张子和刺血治疗目赤肿痛; 明代:杨继洲针刺放血急救以治疗中风; 清代:傅青主刺印堂治疗产后血晕; 郭子邃针刺放血急救痧症; 叶天士刺委中治咽喉肿痛。 * 针灸学 3、刺血法的现代应用 1)名老中医的应用 (1)肖少卿教授运用刺血法 (2)王秀珍老中医运用刺血法 (3)刘少林老中医运用刺血法 2)刺血法的现代研究 * 针灸学 三、刺络放血法的针具 1)古代 锋针、铍针 2)现代 粗毫针、三棱针、小眉刀、皮肤针、手术尖头刀、注射针等 * 针灸学 三棱针 * 针灸学 四、操作方法 1、点刺法 2、刺络法 3、散刺法 4、挑刺法 * 针灸学 * 针灸学 持针姿势 一般以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段,中指指腹紧靠针体的侧面,露出针尖2~3mm。 * 针灸学 1、点刺法 即点刺腧穴出血或挤出少量液体的方法。 针刺前在点刺穴位的上下用手指向点刺处推按,使血液积 聚于点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指固定点刺部位,右手持针直刺2~3mm,快进快出,点刺后采用反复交替挤压和舒张针孔的方法,使出血数滴,或挤出液体少许,右手捏干棉球将血液或液体及时擦去。为了刺出一定量的血液,或液体,点刺穴位的深度不宜太浅。 多用于指趾末端、面部、耳部的穴位,如井穴、十宣、印堂、攒竹、耳尖、扁桃体、四缝等穴位。 * 针灸学 2、刺络法 刺病所的较深、较大静脉放出一定量血液的方法。 先用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的上端(近心端),使相应的静脉进一步显现,局部消毒后,左手拇指按压在被刺部位的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瘀曲的静脉向心斜刺,迅速出针,针刺深度以针尖“中营”为度,让血液自然流出,松开橡皮管,待出血停止后,以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并以75%乙醇棉球清理创口周围的血液。 本法出血量较大,一次治疗可出血几十甚至上百毫升,多用于肘窝、腘窝部的静脉。 * 针灸学 * 针灸学 3、散刺法 此法是在病变局部及其周围进行连续点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局部消毒后,根据病变部位的大小,可连续垂直点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行向中心点刺,促使瘀热、水肿、脓液得以排除。 * 针灸学 * 针灸学 4.挑刺法 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人皮肤1~2毫米,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也有再刺人5毫米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挑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 挑刺法(pickins needling)常用于治疗肩周炎、胃痛、颈椎病、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 针灸学 五、刺络放血法临床运用举例 1、急症 中暑 选用曲泽、委中、太阳。对于曲泽、委中,操作时采用点刺静脉法,每穴放血10ml,也可加用拔罐法以助泻热。在点刺双侧太阳时,使每穴出血2~5ml。 * 针灸学 2、感染性疾病 咽喉肿痛 选取双侧少商。采用点刺穴位法使每穴出血10~20滴。 * 针灸学 3、外伤,劳损 陈旧性软组织损伤 选取局部阿是穴。操作时采用散刺法连续10~20针,并加火罐拔吸,出血10~20ml。 腰肌劳损 选取委中。操作时点刺委中穴位或及其附近血络,并加拔火罐,使每侧出血10~20ml。 * 针灸学 4、顽固性疾病 偏头痛 选穴以太阳为主穴。若前额痛加攒竹或印堂。若后头痛加委中或大椎。若侧头痛加耳尖或率谷。若巅顶痛加百会。点刺双侧太阳,每穴出血2~5ml,若出血量小,可加用拔罐。在点刺双侧攒竹或印堂时,每穴挤出血液8~10滴。在点刺委中时,若委中附近出现瘀曲的小络脉,可按照宁失其穴,勿失其络的原则,直接点刺血络,并可加用拔罐,以利出血从而提高疗效,不必拘泥于点刺穴位,每处可出血5~10ml,在点刺大椎时,点刺后应立即用大号玻璃罐拔吸,以利出血2~5ml。在点刺耳尖或率谷时,每穴应挤出血液10~20滴。同样,在点刺百会时,也以挤出血液10~20滴为宜。 * 针灸学 5、目赤肿痛 选取太阳、耳尖。点刺双侧太阳,每穴出血2~5ml,在点刺耳尖时,每穴应挤出血液10~20滴。 * 针灸学 6. 、痤疮 选取阿是穴。在颈、胸上部督脉旁开0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