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杨国勋-萜类.pptVIP

  1. 1、本文档共10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挥发油成分的鉴定 物理常数的测定:相对密度、比旋度、折光率和凝固点等。 化学常数的测定: 酸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的含量。以中和1g挥发油中含有游离的羧酸和酚类所需要的KOH的毫克数来表示。 酯值:代表挥发油中酯类成分的含量。以水解1g挥发油所需的KOH毫克数来表示。 皂化值:为酸值和酯值之和。以皂化1g挥发油所需KOH毫克数表示。 挥发油成分的鉴定 官能团的鉴定: 酚类:挥发油/乙醇+三氯化铁/乙醇 —— 蓝紫或绿色 羰基化合物: 不饱和化合物和薁类衍生物: 内酯类化合物: V.O/吡啶+亚硝酰氰化钠/氢氧化钠 — 红色并逐渐消失(含?,??不饱和内酯类) +AgNO3/NH3.H2O — 银镜反应(醛类等还原性物质) +2,4-二硝基苯脲等 — 结晶行衍生物(醛或酮) V.O/CHCl3+Br2/CHCl3 — 褪色(不饱和化合物) 继续+ Br2/CHCl3 — 蓝、紫或绿色(薁类化合物) V.O/MeOH+浓硫酸 — 兰色或紫色(薁类化合物) 色谱法的应用 1. 薄层色谱 显色剂:香草醛-浓硫酸或茴香醛-浓硫酸 2. 气相色谱 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研究实例-薄荷挥发油的研究 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Brig. ) 为唇形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有清凉浓香气。具有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理气解郁的功效。薄荷成分主要是薄荷挥发油和薄荷脑( 薄荷醇) , 在临床广泛应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等症, 另外广泛用于日用化工和食品工业。 湖北栽培薄荷挥发油总离子流图 结果 本实验采用GC - M S联用分析湖北栽培薄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共分离出89个峰, 经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及用面积归一化法从其总离子流图中计算了各组分的百分含量, 按各峰的质谱图经计算机质谱数据库检索, 并按各峰的质谱裂片图与文献资料核对, 确定了其中60 个组分, 占挥发油总量的91. 16%。 徐玉婷. 湖北栽培薄荷挥发油化学成分气相色谱- 质谱分析,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 ,13( 1 ),26-29. 薄荷研究案例2 用GC-MS 分析了常熟辛庄、昆山、苏州白马涧、常熟徐市和常熟浒浦薄荷挥发油化学组成并测定了薄荷醇含量。 结论:第4 份样品与其它样品在化学组成上差别较大, 其香芹酮含量甚高( 超过50%) , 其余样品均是薄荷醇为最主要成分。由薄荷醇含量测定结果可以看出, 该5 个地方薄荷醇含量都较高, 因此引种开发, 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祝祎玮, 怀悦, 何翠翠. 吴药薄荷挥发油成分的GC-MS 分析与薄荷醇含量测定.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 27 (1),73-76. 结构鉴定实例 熔点 156-157, 红外光谱有一内酯1750cm-1及过氧基(831,881,1115cm-1) 高分辨质谱分子量282.1472,对应的分子式为C15H22O5.???? ?? 科学通讯,1977,22(3),142. 化学学报,1979,37(2),129-142. * * 但自然界中的萜类化合物的碳架结构无法用异戊二烯的基本单元来划分;而且植物中也未找到异戊二烯的存在。 * * 梓莘shen * * 马桑毒素用于精神分裂症;环桉醇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抗白色念珠菌 * R1 R2 甜菊苷 Glc Glc Glc 甜菊苷A Glc 2 1 第五节、二倍半萜 二倍半萜是由5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25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多为结构复杂的多环性化合物。迄今来自天然的二倍半萜有六种类型约30余种化合物。 蛇孢假壳素A 网肺酸 呋喃海绵素-3 第六节、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一)性状 1.形态 单萜和倍半萜多为油状液体; 二萜和二倍半萜多为结晶性固体 2.味 3.旋光和折光性 (二)溶解性 萜类化合物亲脂性强,易溶于醇及脂溶性有机溶剂,难溶于水。 萜类的苷化物含糖的数量均不多,但具有一定的亲水性,能溶于热水,易溶于甲醇、乙醇溶液,不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 二、萜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一)加成反应 1.双键加成 -2. 羰基加成 (二)氧化反应 (三)脱氢反应 (四)分子重排反应 CrO3/强碱型树脂 第七节、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 一、萜类的提取 (一)溶剂提取法 甲醇或者乙醇提取正丁醇萃取得苷, 乙酸乙酯萃取得苷元。 (二)碱提取酸沉淀法 内酯类适用,但是可能引起构型改变。 (三)吸附法 大孔树脂法或者活性炭吸附法。 二、萜类的分离 (一)结晶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