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公园的发展与植物生态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富阳公园的发展与植物生态研究

「台灣生物地理」學期報告 期中發表 題目 :富陽公園的發展與植物生態研究 章節安排: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流程: 四、研究目的: 五、研究理論: (續 (一) 永續發展) (二)都市生態 (三)生態旅遊 (續 (三)生態旅遊) 六、相關論文回顧: 參考文獻: * * 學生:陳怡妏 93甲 489231119 就讀科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選修課程:地理學系「台灣生物地理」 學期別:91學年度下學期 學分數:3學分 開課教師 : 鄭勝華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流程 四、研究目的 五、研究理論 六、相關論文回顧 第二章 富陽公園基本環境(介紹) 一、地點位置 二、環境簡介 三、富陽公園的緣起 四、富陽公園追求目標 五、陽公園的現狀 第三章 富陽公園的植物生態 一、草本植物 二、木本植物 三、喬木(tree) 四、灌木(shrub) 五、藤本(woody vine) 第四章 結論 (小結) 因為上學期修過『人與環境』這堂通識課,老師帶我們到民生社區做社區調查,途中經過富陽公園,聽老師說現在成為很好的生態觀賞點,富陽公園於2002年七月正式成為荒野保護協會之定點觀察站,因此想做有關這方面的題目,觀察這個城市中難得的生態樂園。日據時代公園位址為軍事彈藥庫基地,國民政府遷台後繼續沿用,至民國77年駐軍撤出,其間一直是管制森嚴的地區。 今日園區內有多個凹谷,形成高低起落的地形,皆是當時彈藥庫及軍需建築時,為了安全顧慮才以人為方式填土提隔開,而形成現在的景觀。因為富陽公園原本為軍方用地,近年來才開放,所以園區內的環境受到人為的干擾比較少,沒有都市公園的水泥步道、小橋、噴水池、及栽種整齊劃一的植物,所以想探討富陽公園的形成過程、機制及目標;次外,觀察富陽公園的植物類型,希望能運用已知的淺薄知識加上參考資料,能實際運用到戶外公園上。 透過參考文獻資料及前人的研究經驗,到實地考察並應用資料,認識植物類型及公園的地點位置;並希望能聯絡上並訪問荒野保護協會有關富陽公園的形成過程及公園特殊景觀,並訪問相關機構,有關富陽公園形成的歷程及目標。 蒐集相關資料及前人的研究? 確定研究方向? 整理資料? 富陽公園實察? 訪問荒野保護協會及相關機構? 整理分析資料 1.希望能藉由富陽公園植物資源調查,能建立一些植物資源的基本資料,並希望提供有關富陽公園的植物生態介紹 2.透過富陽公園的形成歷程及追求目標,說明森林公園的永續利用,以期在都市公園成立時,能考慮如何美化又減少人為對自然的破壞。 3. 隨著經濟的繁榮,休閒時間的增加,市民對生活品質及休閒的需求都較高,郊丘綠地成為居民休閒遊憩活動的理想空間,探討郊區綠地對都市發展的影響。 (一)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永續發展」一語最早是由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及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三個國際組織在1980年出版的「世界自然保育方案」報告中提出。後來在1987年聯合國第42屆大會,WCED發佈了「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強調人類永續發展的概念,人類有能力使開發持續下去,也能保證使之滿足當前的需要,而不致危及到下一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 不同領域的學者對「永續發展」定義仍有差異。自然生態方面的學者,認為應考量生態系統的承載量為主,即以生態永續為基礎而發展,唯有在穩定的生態系統下,人類的發展才能得到保障。 都市生態概念是由美國芝加哥學派提出,他們將此概念應用於都市的社會和空間組織研究,都市生態學家的注意力集中在大都市內部的結構。胡兆良、謝啟瀾(1996)認為都市生態系統有別於一般的生態系統。因為都市地域狹小,受到人類活動強烈干預。都市生態系統的目標可以歸納為「和諧、高效、發展」。和諧是指人與自然的和諧,高效是都市生態系統在極小範圍內創造大量財富,有驚人的生產力,發展是現代城市系統的經濟結構不斷調整,生產效率不斷提高。 人類對生態旅遊因價值觀的不同而導致認知上的差異,明顯的反應在眾家學者分歧的定義上。Miller and Kaae (1993)根據「人類對自然的責任度」與「保育行為」來區分生態旅遊的定義,認為生態旅遊一詞的含意是以一個有兩極的連續體呈現(見圖一)。屬於「高人類責任」的生態旅遊定義視所有的休閒旅遊活動對自然環境都有負面的影響。這個觀點主張生態旅遊是一個不可能達成的理想,因為任何形式的休閒旅遊或多、或少都會對環境帶來負面的影響。Valentin(1992),Richardson(1993),The Canadian Env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