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技法点拨——如何读懂诗歌1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pptx

2018年高考语文技法点拨——如何读懂诗歌1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pptx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语文技法点拨——如何读懂诗歌1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pptx

2018年高考语文技法点拨;1.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诗歌鉴赏能全面而深入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阅读必考题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但是考生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普遍较低,甚至很低,究其原因,在于考生读不懂诗歌,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而读不懂是根本的、主要的原因。 ;(一)古代诗歌分类 ;(二)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章法;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诗歌语言受字数、句数和格律的严格限制,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现象。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 ;(一)词类活用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一首诗词往往因一两处词性的改变而韵味无穷。 ;1.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 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雨”,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东边的太阳出来了,西边还在下雨。 ;2.名词活用作形容词 如: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的”。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 ②“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曛”,日落时的余光。这里是“昏暗”的意思。辽阔的天宇黄云密布,遮天蔽日,太阳失去了光辉。 ;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如: 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 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句中的“青”,就是将形容词“青色的”当名词来用,代指泰山那青翠苍绿的山色。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意为“使……绿”。 ②“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悦”意为“使……高兴”,“空”意为“使……坦荡空灵”。 ;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 ①“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重”,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 ②“谁人得以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杜牧《登九峰楼寄张祜》)“轻”,意为“把……看轻”。有谁能比得上你张公子,你的千首诗把高官厚禄看得很轻。 ;6.名词作状语 如: ①“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陌上桑》)“府”即“在府郡”,“朝”即“在朝廷”,这是名词作状语。 ②“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灰”“烟”:像灰烟一样。曹操的水军像灰烟一样飞散消失了。 词类的活用,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且在诗歌中最为多见,在解读诗歌语言时值得高度重视。 ;(二)语序倒装 1.主谓倒装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实为宾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用他们两人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3.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谓—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应为“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实为“林暗风惊草”。 ;(三)空白省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对话省略 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83758739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张**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