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发展--幼儿教育.pptVIP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性发展--幼儿教育.ppt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三、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二)反社会行为的发展 3、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父母的惩罚   惩罚对于非攻击型的儿童能抑制攻击性,对于攻击型的儿童则不能抑制攻击性,会加重攻击性行为。 2、榜样 模仿是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一个原因, 大众传播媒介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 3、强化 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侵犯行为。 4、挫折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研究认为,一个受挫折的孩子很可能比一个心满意足的孩子更具攻击性。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途径 一、亲子关系 一、亲子关系 一、亲子关系 3、影响学前儿童健全人格和安全感的形成 一、亲子关系 父母的教养态度与子女性格的关系 二、同伴关系 二、同伴关系 二、同伴关系 二、同伴关系 二、同伴关系 三、师幼关系 三、师幼关系 三、师幼关系 如何制定目标,帮助孩子完成目标? (1)定的目标一定要具体、切实、可行。可依孩子的年龄与体力,通过孩子的努力可以实现的。 (2)定目标前要与孩子商量。一旦定下目标,不可轻易改变和放弃。放弃目标意味着意志的动摇。若多次定下目标,再多次放弃,可能使孩子对放弃习以为常,以后做事也难再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力。 (3)定目标不要太难、太满。这样不至于压力太大而产生畏难情绪,最终导致放弃。 (二)师幼关系的类型 李红的研究:   亲密型——班级中与教师关系亲近的幼儿,教师耐心教导鼓励他们,直接的身体或目光接触较多,彼此建立依恋感,从而形成亲密、融洽的师幼关系   紧张型——教师对行为习惯不良的幼儿表现得不够耐心,态度生硬,从而造成师幼之间感情疏远,甚至紧张、对立   淡漠型——教师过多的关注乖巧的听话的和调皮的孩子,而忽略了中间地带,使之产生被漠视、被忽略的感觉,进而产生疏蔬离感 (三)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的策略 1.教师要学会充分关爱和宽容幼儿,创造良好的师幼交往氛围 2、在尊重的基础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 3、注重师幼互动的技巧 1)与幼儿加强交流,帮助幼儿认识自己,了解他人 2)与幼儿说悄悄话。 3)在游戏中与幼儿交流互动。 4)给予幼儿正确的评价 第九章 第一节 社会性概念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途径 第九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品德的发展 一、什么是社会性 儿童在出生时,我们可以把他看作一个自然人;儿童在和周围人群的交往中,逐步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社会规范和特定的人际关系,即具有所谓一定的社会性。 自然人 心理社会化 社会人 1、人际关系的形成 2、自我意识的形成 3、性别角色的形成 4、社会性规范的形成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三、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一)通过促进儿童社会性实现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幼儿期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一、社会性行为的界定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社会性行为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二、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生物因素 2.家庭教育 3.社会文化因素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体包括:分享、谦让、援助、合作等。 (一)亲社会行为 五个月婴儿已经开始有认生现象,对熟悉的人发出微笑,这就是他们最初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倾向。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存在性别差异。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指向教师。 小班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异性伙伴的人次比较接近,中班和大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次数增多,指向异性次数减少。 合作行为常见,其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 1、含义 反社会行为又叫消极的社会行为,在幼儿中最突出表现是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 敌意性攻击:以人为定向,旨在伤害他人(身体、感情和自尊等),如报复、支配等。 工具性攻击:指向渴望得到的东西(如财物或权力),以伤害他人作为达到非侵犯性目的的手段。 2、攻击行为的发展 (1).攻击行为的发生原因 争抢东西→游戏规则、社会行为等社会

文档评论(0)

liuxiaoyu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