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苏武传(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VIP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苏武传(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苏武传(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一)学习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1.苏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使匈奴的?请根据课文加以概括。 答: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匈奴“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只是“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在此情形下,苏武率使团出使匈奴,担起了议和的重任。此时匈奴和汉朝的敌对关系并未根本解除,苏武此行仍是充满凶险的,他毅然出行,“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2.文中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斗争情形。具体说一下匈奴的招降行为有哪些。 答: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作者用“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形象。 第二次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以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作斗争。 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李陵的复杂心态。李陵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 3.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对于他们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答:(1)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 (2)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兄弟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闻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原因: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唯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而李陵是一代名将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霑衿”,可见尚存羞恶之心。 第三部分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4.“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长也!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的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荣归故里,作者的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探究1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曾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地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探究之旅: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 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探究2 作者是怎样运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探究之旅:出场人物的语言基本上做到能毕肖其人,而且随着环境、情势的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engshum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