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docx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摘要:“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关于四时养生的指导原则, 本文参考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在养生上的见解,结合对中医经典古籍的初步领悟和传统养生方法的切身体会,阐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机理及其在中医临床方面的应用。关键词:中医养生;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某些中医学派的影响,部分医家与学者将“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作为指导冬夏养生的原则,并经媒体的宣传混淆了视听,使许多人进入了养生的误区; 加之现代人对生活方式的过度追求,致使大众广泛接受了夏季养生必藉绿豆汤、西瓜甚至冷饮以“清凉解暑”,以及空调营造的低温环境,而一到秋冬季节就食用具温热之性的牛、羊、狗肉或参、芪、虫草以“冬令进补”的观点,形成了“春夏不知养阳,秋冬不知养阴”的情况。1 历代医家的见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曰: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揭示了人与天地四时相应,惟有顺应外界四时气机变动,采取适宜的养生方法,才能保持人体健康的道理[2]。具体到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则的理解以及在指导养生的实际运用上 ,历代医家有不同见解,例如医家王冰认为“养即制也”,主张“春夏制其亢阳,秋冬制其盛阴”; 但大多数医家认同“春夏季养生当以温养人体阳气为主,秋冬季养生则以培补人体阴分为要”的观点[3]。诚如清代张志聪所言: “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其从根而培养也。”,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4],马莳[5]、高世栻亦持此观点。换言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实质上强调了养生保健的原则在于顺应自然之道[6]。2“养”含义“养”字含义较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养”意指调和、调养。《说文解字》: “调,和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四气调神”即是说人应顺应四时之变而调养,也即春夏应调养阳气,秋冬应调养阴气,保证人体气机与四时季节的和谐统一,并非春夏应温补阳气,秋冬应滋补阴气。马莳认为: “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 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7]”此即“顺气而养”的观点。人们之所以陷入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春夏补阳、秋冬滋阴的误区,系没有正确理解“养”字的本义,望文生义造成的误解误读。3 “春夏养阳”3.1“春夏养阳”的机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自然界变化的普遍规律。春夏之季,阳气活动旺盛,万物生机盎然,气候温热,机体腠理开泄,汗出多,阳气消耗亦多,加之乘凉饮冷,更易损伤阳气,这就是春夏养阳的简单道理所在[8]。3.2如何“春夏养阳”季百草发芽,推陈出新。肝气应春而旺,升发而条达。且春在五行中属“木”,有生长、升发、条畅的特性。故春季养生应顺应“生”的规律,养少阳生发之气,并辅以辛散升浮之品,以应时扶助阳气。春夏阳气升发,而非阳气旺盛,切勿过用寒凉之品伐伤内里阳气,日常饮食和治疗疾病都应护养阳气。民间流传“冬吃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药方”,春夏饮食宜适当添加辛温之生姜,亦有此意。张志聪曰: “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如同自然界夏季地表热甚而深井之水颇凉[9]; 夏令之平脉为洪脉,亦可证明夏季气血趋向于体表。暑热则阳亢,气盛则伤阴,故夏季多见烦热多汗;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汗多易耗气伤阴。且汗为心之液,心气通于夏,而热易扰乱心神,故夏季应注意清心宁神,益气生津。但此处的清心并非是贪凉饮冷,汗出本已耗伤阳气,养阳应为护养阳气,防止伐伤生长之阳。老百姓所言“夏季宜食西瓜、绿豆汤等消暑之物”并非和夏季养阳相悖,但食物不宜冰镇,更不宜过度食用。《抱朴子·内篇》有云: “夏不欲穷凉”[10],《摄生消息论·夏季摄生消息》亦指出: “不得在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11]《养老寿亲书·夏时摄养第十》道:“不可放纵取凉,以防贼风中人。”[12]其意为: 夏季过度追求凉爽容易耗伤阳气,尤其易伤体表之卫阳,使外邪容易侵犯机体,故平日也不可依赖空调等降温之物。同时,春夏阳气升浮,造成内里脾阳相对虚弱,且暑多夹湿,湿易困脾,使得脾气不升,脾运不展,容易出现脘腹痞满,精神疲乏,肢体困重的现象[13],故还应适当辅以健脾之品。在中医用药时,春夏季节尽量勿伤人体阳气,尤胃之阳气,避免应用大量苦寒之品,或可稍加桂枝、升麻、薄荷等药物以养生长之气,可获良效。“冬病夏治”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采取夏月三伏天背俞贴敷疗法,配合内服培补脾肾之剂,亦取“春夏养阳”之意,此多为素禀阳虚之体,其病每于春夏稍愈,秋冬加剧,治疗则必须于盛夏阳旺之时,即予以培补,至秋冬才可能

文档评论(0)

xjj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