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市莱姆病流行情况调查.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梅河口市莱姆病流行情况调查

梅河口市莱姆病流行情况调查摘 要 本文介绍了新发传染病莱姆病的发生、发展、分布、流行规律及诊治情况。 关键词 莱姆病 青少年 莱姆病,亦称莱姆疏螺旋体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疾病。我省从2001年到现在部分县市做的调查证明:黑线姬鼠感染率为47.35%,黑线仓鼠16.78%。在美国白足鼠被认为是重要的传染源,是硬蜱、稚虫的主要宿主可终生带菌。带菌率可高达80%。作为我国北方林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全沟硬蜱成虫的主要供血者之一。在美国北部其他鼠类,其感染率达86%,带菌时间长达13个月。在白足鼠数量少的地区,其他种啮齿动物也可作为主要储存宿主,可终生带菌。不同地区及不同种类动物莱姆病感染存在较大差异。已从褐家鼠、黑线姬鼠、小林姬鼠、天山林鼠、小家鼠等分离出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最近研究表明鸟可以长距离传播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有使疫区扩大的作用。有人还指出大城市居民感染莱姆病的危险性在增加,美国巴尔的莫市公园等存在本病疫源地。在东北及我省血清学调查证实牛、马、羊、狗、鼠等动物存在莱姆病感染,不同的地区及不同种动物莱姆病感染存在较大的差异。已从棕背鼠平、大林姬鼠、小林姬鼠、黑线姬鼠、社鼠、花鼠、白腹巨鼠等7种野鼠分离出伯氏螺旋体,从种群数量和感染率分析,东北林区姬鼠属和鼠平属可能是主要贮存宿主。万氏等从黑线姬鼠和白腹巨鼠的胎鼠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证实莱姆病螺旋体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这对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的维持和扩大具有重要意义。人与人是否有垂直感染,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资料与方法 2005年,我市市医院共收治莱姆病患者13例,现将此13例患者情况分析如下。 分布情况:①地域分布:李炉乡3例,杏岭乡2例,城南乡2例,义民乡1例,野猪河1例,新合镇1例,海龙镇1例,城郊1例,双泉乡1例。②职业分布:学生5例,农民7例(53.85%),军人1例。③年龄分布:9~15岁4例,16~30岁3例,30岁6例。 临床特征:①潜伏期:最短当天发病,最长为叮咬后17天发病。②发热情况:发热在37.7~39.8℃,热程3~14天。③皮疹情况:全部病例发病后均出现周身圆形红色斑丘疹,直径1~2mm,不痛、不痒。④其他表现:头痛、头晕、鼻塞、乏力、周身酸痛、恶心等类似感冒症状。 治疗情况:本市发病的13例病例中,除2例转往外地外,其余11例经应用青霉素或多西环素系统治疗均好转或痊愈。 由于莱姆病潜伏期较长,有许多患者发病后即进入晚期,出现面神经麻痹、视神经炎、结膜炎、视网膜炎等。关节炎症状,易被误诊误治,使病情加重,严重者危及生命。凡被蜱叮咬后出现皮疹、发热、头痛、脑膜炎、心肌炎、关节炎等症状者,可进行莱姆病螺旋体抗体检测进行确诊,以便早期治疗,防止出现各系统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病症简述 游走性红斑(EM)伯氏疏螺旋体通过蜱叮咬而被注入机体,并在60%~80%病人皮肤内局部扩散,形成游走性红斑。在蜱叮刺吸血后7~10天,在叮咬处出现红色小斑或小丘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皮疹,外缘有鲜红边界,中央逐渐褪色似平常皮肤,直径一般为5~50cm。EM可持续1~4周,少数病人可持续数月。EM可出现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以躯干部多见。儿童EM常发生在面部。少数病人可出现非典型红斑,例如致密性红斑、荨麻疹样红斑、湿疹样皮损,肉芽种、紫癜和硬斑病等。EM有时伴有发热,轻微全身症状或局部淋巴结肿大。伯氏疏螺旋体进入体内数日或数周后即可通过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到其他部位。在此期中可在血液内大量发现螺旋体,此外在心肌、视网膜、肌肉、骨骼、滑液、脾脏、肝脏、脑膜及脑标本内也有少量发现。播散性感染期常见临床表现有流感样症状,发热、畏寒、衰弱、肌肉关节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并出现全身多发性红斑,面神经麻痹、脑膜脑炎、神经根炎、心脏病、脊髓炎等。 此外,还有精神性格改变的病例报告。 其他系统损害:眼部损害,包括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炎、全葡萄膜炎、玻璃体炎、视网膜炎和视神经炎;此外还有肝炎、脾肿大、膀胱炎和呼吸衰竭的临床报告。 莱姆病的诊断 早期莱姆病,如果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并出现典型的慢性游走性红斑(ECM),不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为莱姆病。 不出现ECM的早期莱姆病和中、晚期莱姆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征性症状,国外学者称之为最大的模仿者。莱姆病的诊断必须综合流行病学史(疫区接触史,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三方面的结果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并且莱姆病的病程越长疗效越差,要求对莱姆病患者作出及早和正确的诊断。因此,实验室检查结果显得特别的重要。 在我国,目前尚未拟定统一的莱姆病病例诊断标准,各地(包括不同单位)用于确定人群感染及临床病例的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