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梅河口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

梅河口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摘 要 本文分析了梅河口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规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鼠密度、鼠带毒率、自然因素等均可影响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规律,并探讨应采取防控其高发的措施。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发病规律 高发因素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上急性发病,以发热、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本病广泛流行于亚欧等许多国家,我国为重疫区。 鼠密度、鼠带毒率对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的影响 图1分析2003年鼠密度最高值在10%,而2004、2005、2006年最高值达到或接近20%。且最高峰值均出现在4~6月,提示本市出血热以家鼠型发病为主,即家鼠、野鼠混合型。由图2分析,2003年本市出血热没有出现高发,而自2004年起,出血热连续出现了高发态势,且其最高发病高峰均出现在4、5、6月,也说明本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与鼠密度消长呈正比,且以家鼠型发病为主。秋峰出现在11月至次年1月。2003年报告临床诊断病例13例,发病率为2.1/10万,病死率为零;2004年报告临床诊断病例48例,发病率为7.77/10万,病死率为零;2005年报告临床诊断病例135例,发病率为21.72/10万,病死率为0.74%;2006年报告临床诊断病例110例,发病率为17.69/10万,病死率为0。 2004年8月29日~9月14日市疾控中心在本市出血热高发乡镇曙光镇曙光村和新和镇的新合村,共布夹1031盘,捕鼠105只,采集鼠肺105份,其中褐家鼠88只,小家鼠10只,莫氏田鼠5只,社鼠1只,送省疾控中心检验,带毒率平均为5.71%,其中褐家鼠带毒率3.89%,小家鼠带毒率13.04%,根据本市小家鼠带毒率偏高也证实本市出血热发病以家鼠型为主,鼠带毒率偏高也是导致出血热高发的重要因素。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规律的分析 (1)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规律分析:由图3分析本市出血热1972~1989年发病率波动较大,规律性不明显,发病率较低的1972年仅为0.46/10万。发病率较高的1986年达到了11.53/10万。1986年、1987年、1988年连续3年居高,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3年发病率分别为:11.53/10万、10.29/10万、9.1/10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市出血热发病出现较明显的规律性,平均每隔8~10年出现1个高峰,之后的2~3年维持较高的发病水平。本市出血热2004年开始出现高发以来,2005年其发病率超过了本市有资料记载(1986年:11.53/10万)以来最高峰值(21.72/10万),2006年为17.69/10万,下降趋势不明显。 (2)影响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规律分析: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是11年左右,其活动高峰年会引发厄尔尼诺现象。世界著名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 1972~1976年、1982~1983年和1997年~1998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会引发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 1972~2006年出现4个降雨高峰:1975年(835mm),1986年(859mm),1995年(942mm),1998年(811mm)。即大约每隔10年左右出现1次大的洪涝灾害。 1975年出现降雨高峰后,出血热疫情随之下降;1986年出血热疫情(春峰)在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1995年受降雨影响不明显;1998年,全国出现洪涝灾害,导致鼠密度锐减,出血热疫情达到最低谷(0.5/10万),随后几年没有出现大的洪涝灾害即缓慢上升,2005年达到历史上最高峰值(21.96/10万)。 太阳黑子活动峰年出现在:1969~1972年,1979~1982年,1989~1991年,1998年~,在这些活动峰年期间,本市出血热疫情处于底发病率期。2008年将是太阳黑子活动峰年,即厄尔尼诺年,可能会出现严重洪涝灾害而导致鼠密度锐减(本市出血热疫情由于鼠密度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重点人群出血热疫苗免疫率仅达到14%,不能达到有效防控目的),因此将结束本高发周期而进入低发阶段。 讨 论 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受鼠密度、鼠带毒率影响,其流行规律大约8~10年为1个周期,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是11年左右,而其活动峰年会引发严重洪涝灾害,导致鼠密度下降,出血热疫情随之在次年出现下降趋势。 因此,本文在国内首次提出太阳黑子影响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规律观点。 1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