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2012.10.29.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说“木叶”》教学设计2012.10.29

课题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了解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2.能够初步学会古典诗歌意象鉴赏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 重点 理解“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教学 难点 课外延伸,通过分析具体诗歌从而了解意象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说“木叶”》是新课程高中语文第五模块第四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化随笔,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这个单元的学习导言就提到:“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本课教材淡化的处理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三分之一多。 学情分析 学生的古典诗歌的积累不多,诗歌的鉴赏能力也不高。课文中的具体诗句学生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及“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课外延伸的诗歌意象的分析,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考虑,任务不能太多。可以每一大组分析一首,先让学生独自分析,然后四人学习小组交流形成书面的文字表达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学会举一反三。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课前预习] 1、掌握重点字词;把文中涉及的诗歌名句摘抄到积累本上,并理解主要诗句的意义。 2、结合课后练习一预习课文。 导入1: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一、诗歌导入,提出疑问 二、浏览课文,思考与解答 (先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导入2: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代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的名诗,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可对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有个疑问,“落木”是不是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今天我们就从林庚的《说“木叶”》中寻找答案。(板书题目) 1.迅速浏览一至三段,找出作者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发现的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 二、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而不见“树叶”; 三、为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不用“木叶”而用“落木”。 ☆先看第一个问题,结合诗句分析。用文中所引诗句引导学生思考: 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些诗句中,出现“树”或“叶”的句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提示:注意对“树”或“叶”进行修饰的词,如“丛生”、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