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小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PDF

【疾病名】小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PDF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疾病名】小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疾病名】小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英文名】pediatric hereditary spherocytosis 【缩写】 【别名】儿童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ICD 号】D58.0 【概述】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是一种先天性 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异常引起的遗传性溶血病。其主要特点是外周血中见到较多 小球形红细胞。临床上以贫血、黄疸、脾肿大、血液中球形红细胞增多、病程 呈慢性贫血经过并伴有溶血反复急性发作为主要特征。现已明确,HS是一种红 细胞膜蛋白基因异常引起的遗传性疾病。 【流行病学】 此病由两位比利时医生 Vanlair和Masiam于1871年首次报道。世界各地 均有发现,发病率为 20/1 0万~30/10万。在我国并不罕见,但发病率尚不确 切。我国文献中已报道 HS数百例,占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病的首位。北京儿童 医院自建院至 2 年收治的 HS已超过 170例。 大多数患者家族中有同样病例。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 隐性遗传。两性均可患病。15%~20% 患者的双亲无此病的证据,这种散发病例 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没有家族史的患者的后代中患 HS的可能性约 50%。 【病因】 本病溶血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红细胞膜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的红细胞膜异 常。 HS的分子遗传学异常主要包括锚蛋白和膜收缩蛋白联合缺乏、带3蛋白缺 乏、单纯膜收缩蛋白部分缺乏和 4.2蛋白缺乏,以锚蛋白和膜收缩蛋白联合缺 乏最常见。上述膜蛋白异常可导致膜骨架与膜之间的垂直方向相互作用减弱, 从而使膜脂质双层变得不稳定,部分脂质以出芽形式形成囊泡而丢失,红细胞 膜表面积减少,最终使红细胞形成小球形。另外,HS红细胞(特别是经过脾脏 的红细胞)都有一定程度的脱水和对单价离子通透性异常,这可能也与膜骨架缺 陷有关。 由于球形细胞内容积储备很低,其变形性能因而降低,难于通过直径 比其 本身小得多的脾微循环而阻留于脾髓内被吞噬和清除 。在脾脏,还可能由于红 细胞被阻留于脾髓内 的时间长、红细胞ATP 生成不足、pH 值下降,使红细胞更 易变为球形。此外,由于本病红细胞内的ATP 相对缺乏,使红细胞的除钙作用 减弱,钙沉积于细胞膜上而使膜变硬,因而在脾内更易于破碎 。未破坏的红细 胞多次经过脾循环后,其脆性进一步增加,球形更明显,在脾内易于破坏 。 实验证明,脾切除后贫血的纠正程度与红细胞膜收缩蛋白的原有缺乏程度 有关。收缩蛋白>正常 70%者,术后贫血可完全纠正;为正常 40%~70%者,可 得到代偿 ;<正常 40%者术后仍有贫血。所幸<40%的病例常为隐性遗传患者, 临床少见。 【发病机制】 1.病理生理 (1)阳离子含量的改变与渗透性:红细胞内外物质交换需要通过细胞膜,红 细胞内外无机离子、糖等 的浓度差别很大,它们的转运都有各自的机制 。正常 红细胞通过 Na /K 泵维持细胞内 Na /K 正常比例,Na /K 泵每作用 1 次即有 3 个 Na 泵出细胞外,2 个 K 泵入细胞内,使红细胞内呈高钾低钠状态。而HS红细 胞,特别是从脾脏收集的红细胞存在脱水异常和对单价离子的通透性异常,推 测是骨架蛋白缺乏的结果。钾和水选择性丢失的途径被激活引起细胞的脱水异 常,如脾脏的相对低 pH 值和氧化作用的损伤 以及红细胞在脾脏与巨噬细胞接触 产生氧 自由基可刺激 K /Cl联合输送器 。此外,在HS红细胞,调节细胞内钠和 钾含量的Na /K 泵 的活动是亢进的。因为每 2 个原子的钾转运进入细胞内,3 个 钠原子从细胞内被挤出,泵的功能亢进将导致红细胞脱水以免红细胞肿胀、破 坏 。蛋白4.2缺乏的 HS红细胞有阴离子输送增加,而血影蛋白、锚蛋白或带 3 缺乏的 HS红细胞阴离子输送正常或输送减少。 (2)非变形性球形红细胞在脾脏的滞留 :脾脏在 HS发病中病理生理机制的 重要性众所周知。脾脏选择性破坏 HS红细胞有两个因素:一是 HS红细胞变形 性不良,二是脾脏血管系统的独特解剖构造充当 “微循环过滤器 ”的作用。 由于表面物质缺失引起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减少,从而导致红细胞 变形性差是发病中的主要因素 。正常的盘状细胞具有丰富的表面,允许红细胞 变形并通过狭窄 的微循环信道,而HS红细胞缺少这部分可变形的额外表面。变 形性不良可由于细胞的脱水更进一步加重 。 红细胞在脾脏滞留 的主要部位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