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研究:理论与批判.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化研究:理论与批判

現代化研究:理論與批判 現代化理論從最初的孕育,到走向它的全盛的時代,再到它的深刻的危機以及四面楚歌的窘境,最後到近些年來的新的嘗試和努力再生,已經經歷了大約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本章將對這個過程進行一個概括的回顧,並對目前正在受到強有力挑戰的現代化理論中的一些新的生長點進行一個簡單的探討。 第一節 現代化理論的形成 一、現代化理論的形成過程: 1950年,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庫茲涅茨(S.Kuznets)提議,在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中創立了一個經濟增長委員會。這個委員會成立之後,曾組織了一系列的學術活動,並在1952年創辦了一個刊物,即後來在國際社會科學界有著廣泛影響的《經濟發展與文化變遷》。當時的主編是研究發展中國家的著名學者霍塞利茨(B.F.Hoselitz)。這樣,在其周圍就形成了一個學術圈子,他們有密切的個人聯繫,有自己的基金來源,有自己的叢書和刊物。這個學術圈子就是後來的現代化理論的班底。 在50年代,現代化的理論家們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與實際的研究,從而為後來的較為系統的現代化理論的形成做了準備工作。在這個時期,著名社會學家帕森斯完成了他的一系列的著作和學術論文,從而為現代化理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帕森斯的學生列維在1952年出版了《社會結構》一書,形成了他後來研究現代化的基本理論框架。與此同時,阿爾蒙德和科爾曼正在組織人手研究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發展,並主編了《發展中地區的政治》一書;羅斯托則開始著手撰寫他的重要的代表作《經濟增長的階段》。這兩本書於1960年同時出版,前者對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發展進行了大量的經驗性研究,後者則提出了著名的“經濟增長階段論”。 因此,當1960年歐美和日本的學者雲集日本的箱根,參加“現代日本”國際學術討論會的事後時候,現代化理論的準備工作已經大體完成。在這個國際上第一次認真而又系統地討論關於現代化問題的國際會議上,一個重要的成果就是為“現代化”的內容確定了一個學者們大體認同的基本標準。從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標準也許有不完善抑或偏頗之處,或者根本不能成立,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卻是為現代化的進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課題和研究方案。這次會議為“現代化”確定的標準共有八項: 1.人口相對高度集中在城市之中,城市日益成為社會生活的中心; 2.較高程度地使用非生物能源,商品流通和服務設施的增長; 3.社會成員大幅度地互相交流,以及這些成員對經濟和政治事務的廣泛參與; 4.公社性和世襲性集團的普遍瓦解,通過這種瓦解,在社會中造成更大的個人社會流動性和更加多樣化的個人活動領域; 5.通過個人對其環境的世俗性和日益科學的選擇,廣泛普及文化知識; 6.一個不斷擴展並充滿滲透性的大眾傳播系統; 7.大規模的制度的存在,如政府、商業和工業等,在這些制度中科層管理組織不斷成長; 8.在一個單元(如國家)控制之下的大量人口不斷趨向統一,在一些單元(如國際關係)控制之下的日益增長的互相影響(Black, 1976)。 在此之後,在社會科學界中,對於社會現代化的研究成為一時之風氣,大量的論著在各個相關的學科中紛紛湧現。 二、現代化理論在不同學科的發展: 整個60年代。可以說是現代化理論的黃金年代。現代化理論中的一些重要的代表作幾乎都是在這十年的時間裏出版的,一些重要的理論也幾乎都是在這十年的時間裏形成的。 在社會學方面,1966年,帕森斯(T. Parsons)出版了他的《社會:進化觀與比較觀》,從對社會均衡的靜態分析中脫身出來,用他的結構功能主義研究社會進化與社會發展。在此之前(1955年),他已將他的十篇論文彙集成《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從不同的方面分析了現代社會的結構極其變遷。艾森斯塔特(S. Eisenstadt)在60年代也有一系列的著作出版,如《現代化:抗拒與變遷》(1965)、《帝國的政治體系》(1963)、《比較制度論集》(1965)、《政治經濟發展的社會學層面論集》(1961)。其中《現代化:抗拒與變遷》一書曾在學術界產生很大的影響。作者在這部著作中指出,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急劇的社會變遷,因此在實現現代化的社會中都面臨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形成一種能夠“容納”這種變遷的制度結構。為此,作者詳細地分析了形成這種制度結構的條件。在這一時期中出現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就是列維的(M. Levy)《現代化與社會結構》(1966)。這部著作分為兩巨冊,共855頁。在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是用以討論“相對現代化社會”與“相對非現代化社會”二者在社會結構上的區別。值得一提的還有勒納(D.Lerner)於1965年出版的《傳統社會的消逝》一書,這本書詳細探討了中東地區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