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传统文化的继承.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前复习 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3.对待世界文化交流的态度: (1)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2)积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的作用(重点)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重点) 知识目标: 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及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理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的特点,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分析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逐步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学习重点: 1.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学习难点: 1.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2. 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树立正确的继承传统文化态度。 教学内容: 学习文化、感受文化、分享文化;在学习中感受、在感受中分享。同学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知道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来自世界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并保留、发展、传承至今,对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及人们的精神思想等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传统文化更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总是统领着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价值,又充分展现了民族文化在各个时期的传承与创新。什么是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什么是传统文化? 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相对于外来文化来说,是指母文化或本土文化; 相比于现代文化来说,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 例:下列属于传统文化的是( ) ①传统习俗 ②北京故宫、长城 ③张家界自然风景区 ④《论语》⑤延安宝塔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 2.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春节(正月初一),作为岁首大节,最早确立于汉朝。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此后两千多年,我国沿袭了这一历法体制。正月新年成为举国上下共享的盛大节日,“官有朝贺,私有祭享”。在朝贺与祭享的各种仪式活动中,增强与更新着各种家庭、社会关系。春节首先代表着温暖和亲情。 “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 。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使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时间点,已经被广大人民充分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中秋是中国的传统大节,起源于人们对月亮天体的崇拜,复合了古代秋尝与祈求子嗣等内容,蕴涵了中国人家庭团聚、分享亲情、向往美好的人伦理想,具有整合与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意义。 端午节的起源,自古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等多种说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家黄涛认同民俗学界的看法,即辟邪说。因为在其他传说产生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了。据考证,作为节日,端午节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黄涛认为,拨开古人笼罩端午节习俗之上的辟邪尚巫的迷雾,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古代端午节习俗的核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首先是关爱生命,讲求卫生,端午习俗大多有防疾除疫、卫生保健之效,故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其次是强民爱国,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有益身体强健和民众团结;加上纪念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节日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第三,和其他中国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 北京四合院文化 自清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