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班下亲亲小动物专题计划.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托班下亲亲小动物专题计划

托尔曼《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读书笔记 1932年,出版了《动物和人类的目的性行为》一书,从此,他的理论体系就被称为“目的性行为主义”,成为新行为主义的一个分支。 托尔曼的理论与传统的行为主义有许多不同。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分为分子的行为和整体的行为。生理学中所谓刺激反应是分子性行为,例如,肌肉收缩,声波的刺激。而像白鼠跑迷津,学生打球等则属于整体的行为。对整体性行为,他认为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可教育性,并且遵循最小努力原则。 其次,为补华生的“刺激反应”公式的不足,托尔曼提出了中介变量。他指出,中介变量就是指中介于实验变量(亦称自变量)和行为变量(亦称因变量)之间并与二者相关联的变量。并用下列公式来说明行为变量与实验变量之间的关系: B=f(S、P、H、T、A)(B:行为变量;S、P、H、T、A:实验变量。) 按照这一公式,行为(B)是环境刺激(S)、生理内驱力(P)、遗传(H)、过去经验或训练(T)以及年龄(A)的函数,也就是说,有机体的行为随着这些实验变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这一公式只解决了“反应是什么”的问题。为解决“为什么有此反应”的问题,托尔曼提出,中介变量是引起一定反应的关键,它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两种。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包括性欲、饥饿和面临险境时需求安全,长时间持续活动后需要适当休息等。认知变量包括对客体的知觉、对探究过的地点的再认,如动作、技能等。认知变量决定行为的知识和能力,是对“是什么”问题的回答;而需求变量则作为决定行为的动机,是对“为什么”问题的回答。后来,受格式塔心理学派勒温的影响,托尔曼又把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分别改为欲求系统和行为空间 此外,托尔曼还提出了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首先是“符号学习”理论(或符号—完形—期待理论)。他认为,学习者所学到的东西并不只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意义, “符号”环境的认知。符号学习优于刺激反应学习,并设计了许多实验来证实。 他以白鼠学习方位的迷宫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迷宫有一个出发点、一个食物箱和三条长度不等的从出发点到达食物箱的通道。实验开始时,将白鼠置于出发点,然后让它们自由地在迷宫内探索。一段时间后,检验它们的学习结果。检验时,再将它们置于出发点,并对各通道做一些处理,观察它们的行为。结果是,若三条通道畅通,白鼠选择第一条通道到达食物箱;若A处堵塞,白鼠选择第二条通道;若B处堵塞,白鼠选择第三条通道。根据这一实验以及许多类似的实验,托尔曼认为: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白鼠在学习方位迷宫图时,并非学习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而是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认知地图”,即“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白鼠是根据认知地图来行动,而不是根据盲目的习惯来寻到目的物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主张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公式,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 白鼠在走迷宫时根据对情景的感知,在头脑里有一种预期(或者假设)。动物的行为受其预期的指导,因此动物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在多次尝试中,有的预期被证实,有的未被证实。预期的证实是一种强化,这就是所谓的内在强化,即由学习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强化。1930年托尔曼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白鼠学习迷津过程中食物对学习的作用。他将白鼠分为三组:甲组不给食物(无食物奖励组);乙组每天给食物(有食物奖励组),甲、乙均为控制组。丙组为实验组,开头10天不给食物,11天才开始给食物奖励。实验结果,乙组有食物奖励,逐渐减少错误比甲组快,但实验组丙自给食物奖励后,其误下降比乙组更快。他由此得出结论:丙组在开头10天的练习中虽不其食物,但在每次练习中同样地探索迷津的每一部分,形成了认知地图,不过未表现在外部行为中而已。托尔曼把这种现象称为潜伏学习。它的效果正是有机体在追求目的时运用已有认知的结果。托尔曼根据潜伏学习的实验认为,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潜伏学习的事实也证明学习并不是之间的直接联结。在未受奖励的学习期间,认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被动地受控于教师,而应主动地加工信息,建构理解,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创造一个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向提供现成的知识。从托尔曼的“潜伏学习”来看,无论有没有强化,学习都会进行。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的学习也不只是要靠外部的强化,他们自身也有学习的需要。满足求知需要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行为,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学习的真正目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重在谋求人的智力发展以学习环境为社交与人际接触环境,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