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之第一节.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之第一节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 文学源于生活 中国古代感物说:文学起自人的情感变动,人的情感变动来自于现实生活的触动。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刘勰《文心雕龙》:“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言志,莫非自然。” 典型例证:《离骚》与《史记》 西方模仿说 文学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复制。 亚里斯多德:“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竖琴演奏的音乐,这一切总的来说都是模仿。它们的差别有三点,即模仿中采用不同的媒介、取用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而不是相同的方式。”(《诗学》,转引自《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39页,北大出版社2003年) 3.评价与运用 评价:符合马克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的思想,具有合理性。 运用: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 描写社会现实的文学来自于生活,即使抒发主体情感的文学,其最终源头也来自于生活。 正确处理对文学遗产的继承,坚决反对不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从古书出发的复古思潮。 文学高于生活 文学源于生活,却不是机械地复制生活,而是对生活进行概括和提升,即高于生活。 例证:《骆驼祥子》由两个拉车人的故事到对社会黑暗和个人奋斗的反思; 巴尔扎克:“只限于严格摹写现实,一个作家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忠实的、成功的、耐心的或勇敢的描绘人类典型的画家…可是,为了博得凡是艺术家都渴望得到的赞扬,不应该进一步研究产生这些社会现象的多种原因或一种原因,寻出隐藏在无数人物、情欲和事件总汇底下的意义么?(《巴尔扎克论文学》,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63.) 文学高于生活是因为文学反映的是事物的价值属性,是从价值关系上把握生活。 事物的价值属性和非价值属性。 科学反映的是事物的非价值属性,要求实事求是地反映事物的原貌;文学反映的是事物的价值属性,着重于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探寻事物对人类的意义。 为探寻事物对人类的意义,文学必须对生活进行一定程度的概括和提升。 三、文学从审美价值的角度反映生活 事物价值系统的多样性:从不同的层面看,事物对人具有不同的价值,因而事物的价值系统具有多样性特征。 例证:唐僧西天取经的坚定,从宗教的角度看,具有心诚的教育价值;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具有绝不背叛的教育价值;从哲学的角度看,具有唯心的认识价值;从审美的角度看,具有意志坚定的人格美教育价值。 文学区别于宗教、道德、哲学的独特处在于其是从审美价值的角度反映事物的审美价值。 童庆炳:“艺术(包括文学)面对着客观事物的的自然属性和价值系统,它的对象是什么呢?它的对象不是客体的单纯的自然属性,否则艺术将变成生物、物理原理的图解;它的对象也不是客体的单纯使用价值,否则艺术将变成物品的使用说明;它的对象也不是客体的单纯的认识价值,否则艺术将变成通俗化的哲学讲义;它的对象也不是客体的单纯的政治价值,否则艺术将变成方针、政策条文的解说;它的对象也不是客体的单纯的宗教价值,否则艺术将变成教义的形象讲解;它的对象必须而且只能是客体的审美价值。(《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21页,北师大出版社2007年.) 审美界说 人类实践活动导致审美 人类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 外在自然的人化,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马克思:“过程消失在产品中…在劳动者方面曾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现在在产品方面作为静的属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资本论》,205,1972) 内在自然的人化:人的感官逐渐摆脱动物的功利性。 李泽厚:“动物的感官完全是功利性,只是为了自己的生理生存性的。人的感官虽然是个体的,受生理欲望支配,但经过长期的‘人化’,逐渐失去了非常狭隘的的维持生理生存的功利性质,再也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生理生存的器官。”(《美学三讲》,469) 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建立:用非功利的眼光,体悟内化在外在自然对象中的人的本质力量。 审美的内涵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审美就是对内化在对象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体悟。 农夫欣赏长势喜人的果树,是欣赏他内化在果树中的智慧;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入水中,惊奇地看着荡漾的水波,是在欣赏他的技巧;我们敬佩一个扶盲人过马路的同学,是在欣赏这个同学的品德;我们赞赏庐山的瀑布,是我们用“壮美”这一审美范畴将瀑布人格化,其实欣赏的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壮美”,因为“壮美”这一审美范畴来自于“内在自然的人化”。 审美的特征 形象性:审美是一种对象性的精神活动,必须是在生动的形象中体悟人的本质力量。 比较:直接告诉你什么叫道德高尚,是宣 传;通过讲述一个故事,使你体悟到什么叫道德高尚,叫审美。 蒋孔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