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与中国古代艺术和科技成就.pdf

曾侯乙编钟与中国古代艺术和科技成就.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曾侯乙编钟与中国古代艺术和科技成就.pdf

第59卷 第5期 武 汉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科 学 版 ) Vo1.59.No.5 2006年9月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y Sciences) Sept.2006.593~598 曾侯乙编钟与中国古代艺术和科技成就 刘玉堂,张 硕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楚史研究所,湖北 武汉430077) [作者简介]刘玉堂(1956),男,湖北大悟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史研究所教授,史学博 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张 硕(1966一),男,湖北浠水人,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 [摘 要]曾侯乙墓出土的器物以及器铭文字资料数量众多、品类齐全、保存完好、内容丰 富,被人们誉为世界音乐史上的一次空前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是我国 先秦音乐考古的一项重大成果,被我国考古学界评定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 一 。 特别是曾侯乙编钟的发现,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而且在文化、艺术、科学 技术诸多方面代表着当时世界同一领域的最高水准。 [关键词]曾侯乙墓;编钟;成就 [中图分类号~K8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881X(2006)05—0593—06 1978年夏,考古工作者在随(曾)国故都即今湖北省随州市郊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的随国国君墓葬 — — 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漆木器、金银器、珠玉器及各类乐器、车马器、兵器和服 饰以及铭文文字资料等。墓葬的下葬年代准确,墓主身分明确、地位甚高,出土文物数量众多,种类齐全 且保存完好,在中国考古史上实属罕见。尤其是音乐文物资料,以数量多、品类全、保存好、学术内容丰 富著称,被人们誉为世界音乐史上的一次空前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是我国先秦 音乐考古的一项重大成果,被我国考古学界评定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曾侯乙编钟的发现,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辉煌成就,而且在诸多方面还代表着当时世界 科学与文化的最高水准。 一 、 曾侯乙编钟与中国古代音乐艺术成就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之 王”。凡有机会耳闻目睹过的人,无不为此千古绝响叹为观止,誉之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世界音 乐史上的奇迹。 在曾侯乙编钟上,刻有关于记事、标音、律名关系的错金铭文2 828字,加上钟架簇梁(横梁)、编悬 配件上的铭文、磬铭文、磬盒铭文,总字数3 775字,其内容是先秦乐律的重要资料,专家学者称之为“一 部珍贵的音乐理论巨著”,“一部不朽的古代乐律学典籍”。 曾侯乙全套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状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每件钟均能奏出双音。 全套编钟有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阶如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 或七声的乐曲。据黄翔鹏、冯光生、谭维四等先生研究,曾侯乙编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方面的突出成就 包括乐律学成就和乐器及音效成就。 收稿日期:2006 05 30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第 j9卷 (一)乐律学成就 曾侯乙钟磬铭文及诸多乐器的音响,说明曾侯乙编钟所揭示的乐律体系,是在继承中原商周文化传 统的基础上,吸收南方楚文化优秀成果而创造的一种完整的、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乐律体系。其成就与 历史意义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1.七声音阶的使用。关于七声音阶的问题,由于过去所知先秦史料中并未发现“变宫”一辞,以致人 们长期以来陷于误区,即认为我国后世之七声音阶是随着佛教的传人而从国外传来的。曾侯乙编钟铭 文中“变宫”、“变徵”的音名及其实际演奏,使人们确知当时已采用七声音阶了。 2.“颟曾三度生律法”的创立。结合曾侯乙编钟铭文记载与曾侯乙编钟实际演奏的效果,可以证明, 曾侯乙编钟生律法是以我国传统的“管子五度相生法”(即“三分损益法”)为基础,兼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