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7人际交往中的身份讲义.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unit7人际交往中的身份讲义

交际者的社会身份具有多重性,然而,特定场景交际环境下交际者从若干身份中选择甚至新建某个特定的身份进行交际是一个语用过程,通过特定的话语方式加以建构具有目的性和动态性。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做出不同的身份选择和建构会对交际产生不同的影响。 语用身份是特定的社会身份在语言交际语境中的实际体现、运用甚至虚构。换言之,我们从言语交际或话语角度,关注说话人或作者发出特定话语所选择的特定(一个或多个)身份,听话人或读者在理解特定话语所选择的特定身份,甚至是说话人或作者发出特定话语中所提及的特定(一个或多个)身份。 (背景:刘先生的电话响起,话筒里传来一位女性的声音) 女:带广东口音的普通话)猜猜我是谁? 刘:不知道啊。你是? 女:用很熟稔的语调)老同学,这么久没见面,连我的声音你都听不出来了? 刘:想了一会儿)是 XX 吗?你不是在加拿大吗? 女:是呀,我已经到厦门了,帮一个朋友买房子,但是现在手头缺钱,想向你借1万块钱。 …… (第二天) 女:老同学,真不好意思。钱还不够,想再和你借5万。你放心,过两天到了上海马上就还给你。(《猜猜我是谁》) (陆孝伟的妈妈找他帮忙,就是叫不出来) 陆妈妈:孝…孝伟…陆孝伟! 母亲在不停地重建彼此的临时身份关系:从亲近的母亲到疏远的外人,以此暗示自己的不满。 与身份构建相关的话语实践类型 参考文献 袁周敏. 称呼语的身份标记功能的元语用考察[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3):263-267. 袁周敏, YuanZhou-min. 社会心理学与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J]. 外语学刊, 2011(4):77-81. 何荷, 陈新仁. 网店店主关系身份建构的语用研究[J]. 现代外语, 2015(3):347-356. 袁周敏, 方宗祥. 言语交际中的身份建构及其理据研究[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0(3):56-59. 袁周敏, 陈新仁. 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以医疗咨询会话为例[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 45(4):518-530. 陈新仁. 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 外语研究, 2013(4):27-32. 张国良. 人际传播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谢谢大家! * 大学生语言沟通基础 金 江 jinjiangnb@126.com 第七讲 人际交往中的身份(关系) 社会个体具有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的倾向,个体具有自动自我分类的功能。个体自我归类为什么样的群体会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定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身份,个体社会身份形成表面来是个体自我归类造成的,然而更深的社会内涵是通过归类获得的社会身份具有提高自尊和减少不稳定性的社会内涵。 回顾相关语用学理论,我们发现交际者大多被假定为理性的社会人。合作原则以及后续的Horn 语用分工理论和Levinson 会话含义三原则都假定交际双方是理性的社会人( Levinson 2001) ; 由中国首先传入西方的面子/礼貌文献,包括中国人的脸面观( Hu 1944: 45 - 64) 、面子理论( Goffman 1967) 、面子策略( Brown & Levison 1987) 以及礼貌原则( Leech 1983) 也预设着语言使用者是典型人( Model Person) ,普遍关注面子。虽然言语行为理论则没有预设理性社会人这一假设,它明确宣称必须考虑说话人的身份,在相关论述中也接着指出没有相应的身份无法成功实施某些行为( Austin 2002) 。 交际身份的两层含义 1、注意双方的固有身份,说话要符合身份。 2、注意交际双方的身份关系。 交际身份的三个方面 个体身份、交际身份、群体身份。 个人身份解释了个人行为的动机; 关系身份强调社会互动的结果; 而群体身份则是标记群体内成员的标志。 苏轼(《上神宗皇帝》)说: 交浅言深,君子所戒。 因人而异地选择交谈的内容和方式。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把握听话者的不同特征主要有: 1、性别不同者。 2、年龄不同者。 3、不同文化程度者。 4、不同民族者。 5、不同信仰者。 身份与称呼语 称呼语的使用和转换是交际主体身份协商的结果,是其身份突显的语言手段,是元语用意识调控之下元语用策略的使用并指出身份作为交际主体固有而重要的语用资源,说话人借助元语用意识调控,在语用平衡假设的框架下,能够采用身份标记语的称呼语对话语走向进行调控,力求达到 语用力量与交际需要的平衡,完成即时语境中的人际交往。 身份与称呼语 语用平衡:N =F , 交际平衡, 说话人一般取得预期的语用效果。 语用不平衡:N ≠F , 交际失衡, 说话人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取得预期的语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2999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