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概要.doc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 周京昱(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高中语文教研员) 一、什么是议论文 [示例一——赏析文] 尾巴的功能 冯骥才 许多年前,一部电影讥笑一位老教授研究“马尾巴的功能”,那时人人都相信“尾巴的功能”是个毫无用途的课题。后来,在对这部荒谬无知的电影进行说理批评时,世人方知动物的尾巴绝非虚设——而且不单单是豹尾当鞭,鱼尾做舵,孔雀尾巴招徕异性,牛尾巴轰赶蝇虫兼为人间筵席备一道佳肴——动物尾巴的功能差不多能构成一门学问。那么小说的尾巴呢? 小说的尾巴也非寻常之物。结尾,看上去是一种结局,但不是结束和结果,不是终结与了结,好的结尾甚至可以成为一种绝妙的开头。 契诃夫那篇名作《万卡》的全部魅力就是在这样一种结尾上。圣诞之夜,在城里鞋匠家受尽欺负的小学徒万卡,孤苦难熬时,他想出一个跳出苦海的办法,即给乡下的爷爷写封信,哀求爷爷把他接回去。整篇小说通过信的内容,充分表现万卡那种“他们全打我”的苦难生活。于是万卡把他一切的希望全压到这封信的下落上了。契诃夫把这信的下落写得十分意外又真实!这个九岁的乡下孩子完全不知道怎样写信封,也弄不清他的家乡究竟在哪里,只在信封上写了一行字“乡下,我的祖父亲收”。他把这信封投进街上的邮筒里,然后满怀希望地甜睡入梦…… 故事结束了,小万卡的苦难并没有结束。契诃夫通过一个乡下孩子的天真和无知,不仅加重了小说的悲剧性和感人力量,而且把一个悬念像个难题那样摆在结尾,迫使读者必须予以关切,为困境中的万卡着想下去。这小说告诉我们,好的结尾对于小说有一种延伸的功能。 蒲松龄的小说《鸽异》却是另一种结尾。 嗜鸽如命的张公子感动了上苍。神仙送给他一对神异美丽的小白鸽;这对鸽子精灵奇妙,天下称绝。然而张公子进见一位高官时,为了使礼物的分量与那高官的身份匹配,便忍疼割爱,将神奇的小白鸽献了出来。过后再去一问,那高官竟连称“肥美”,原来给烹饪后吃掉了!最后这一笔可谓精彩之极。整个故事似乎都为了这一笔,这一笔力透纸背,穿透世态,剥见了权贵们的平庸,从而对于张公子一类的人还有警示的作用。这种结尾,发人深省,不是延伸故事,而是深化题旨。看来好的结尾又有一种深化小说的功能。 与前两种小说一样,人人皆知的莫泊桑的《项链》,也是在结尾中大放异彩的小说名篇。当那个为一时虚荣,弄丢了借来的贵重项链而付出十年劳苦的玛蒂尔特,听到项链的主人孚莱斯夫人说:“哎哟,我可怜的玛蒂尔特!我那串项链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读者用不着沿着故事再往下联想,而会掉过头来回味一下整个故事。重新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特当初无钱的尴尬,富有的渴望,虚荣满足时的快感,失物后的惊恐,以及负债十年中种种艰辛。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加深对故事结尾深入的感受。虽然作家没有直说他的思想,读者反而理解得更多。这是回味的效应。而能够使人回味的小说最难写。这么说,小说结尾还有一种回味的功能。 当然,小说尾巴的功能不仅于此,无论哪一种功能,共同的本质都是为了把有限变为无限。在读者随同小说情节到走到终点时,决不是和读者挥手告别,而是设法拉住读者。或是在情感上纠缠不休,或是欲言又止而意味难尽,或者把读者推进一个更深远的联想天地里。即便是像《项链》这样的直到最后一句话才完成全篇的小说,其结尾也决不是公布谜底,不是解开谜团,不是真相大白和曲终人散,而是在最后一刻把读者放到故事和思想的核心中去,这样读者才能感到意蕴无穷,余味不已。对于小说,余味是最大的审美效应;对于写小说的,结尾远远比开头更重要得多,也难写得多。虽然不是所有好小说都必定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但长着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尾巴的小说,必定是一篇好小说。 (节选自《小说的尾巴》) (说明) 议论文,是以议论说理为主要目的的文章。议论,是一种表达方式,在很多文章中需要这种表达方式来讲道理,最终使人信服。议论文,不是一个空洞、抽象的概念,它可以有多种呈现形式,评论文便是其中之一,包括乐评、影评、书评、艺评等具体内容。上文是一篇文艺随笔,带有明显的赏析、评论的味道,给人启发,富有情趣。 ? [示例二——演说文] 某电视剧里有句台词:“实在没办法了,就去当作家。”剧作者可能有一点调侃作家的意思。但这句话之所以让我不忘,不因其调侃,因其正确。 丰衣足食、移山填海、航空航天,总之属于经济和科学的一切事,都证明人类“确实有办法”。但是,比如痛苦不灭,比如战争不停,比如命运无常,证明人类也常常处于“实在没办法”的地位。这时我们肯定会问:我们原来是想到哪儿去?我们压根儿为什么要活着?——这样的问题是穷人也是富人的问题,是古人也是今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比科学还悠久比经济还长远,我想,这样的发问即是文学的发源和方向。 但这样的发问,仍是“实在没办法”得到一个终极答案。否则这个发问就会有一天停止,向哪儿去和为什么活的问题一旦消失,文学或者人学就都要消失,或

文档评论(0)

3354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