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生产技术(水稻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辽宁省铁岭市农广校.ppt

作物生产技术(水稻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辽宁省铁岭市农广校.ppt

  1.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作物生产技术(水稻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辽宁省铁岭市农广校

本节课程主要阐述6种水稻主要病害 稻瘟病 水稻白叶枯病 稻纹枯病 稻曲病 水稻条纹叶枯病 恶苗病 内容提纲: 主要以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三大病害 为重点,讲述以下内容: 1、水稻病害概况 2、病害的危害与分布 3、病害的症状特征 (危害时期、危害部位、症状类型、症状特点) 4、病害循环 5、发病因素 (品种抗病性/生育期、气候条件、栽培管理) 6、病害的流行预测(3大病害) 7、病害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药剂防治等) 一、水稻病害概况 (一)水稻在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年产量将近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2。 水稻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生产,在现有防治水平下,全国平均每年损失可达200亿公斤。如不防治,平均每年减产稻谷可达300亿公斤。 (三)我国水稻病害的发生特点 1、三大病害仍是生产上的重要问题(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并从沿海向内地扩展,从南向北扩展。 2、随着杂交稻推广、耕作制度的改变、抛秧种植法等因素,花粉传染的如稻曲病、稻粒黑粉病和雨水传播的细菌性条斑病、鞘褐腐病等已上升为防治对象。 3、种传病害: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目前有回升趋势。 (四)水稻病害发生趋势展望 1、病害发生面积加大,种类多; 2、病害流行频率加快,损失加重 3、次要病害上升,如稻曲病等 二、稻瘟病 (一)危害与分布 稻瘟病是世界性分布、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40%~50%以上。 (二)症状特征 危害时期:整个水稻生育期 危害部位:稻株各个部位均可发生 症状类型:根据发病时期和部位不同,一般可分为, 苗瘟 叶瘟 节瘟 穗颈瘟和枝梗瘟 谷粒瘟 北方稻区危害最重的是穂颈瘟和枝梗瘟 1、苗 瘟 发生在3叶期以前。 多由种子带菌引起。 芽和芽鞘上出现水渍状斑点——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色——严重时枯死。 潮湿时,病部可生灰绿色霉层。 2、叶 瘟 稻农称之为“火龙”。叶瘟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病斑密布,叶片枯焦,植株矮缩,整株腐烂枯死。 危害时期:3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 分蘖期至拔节期盛发 症状类型:病斑因天气条件的影响和品种抗病性的差异,可分为四种类型: 白 点 型 急 性 型 慢 性 型 褐 点 型 (1)白点型 感病品种的幼嫩叶片 白色或灰白色 多为圆形小点 不产生分生孢子 遇适宜温湿度条件能迅速转变为急性型病斑 (2)急性型 多在感病品种,气候潮湿,阴雨绵绵,氮肥过多,植株生长嫩绿情况下产生 病斑暗绿色,水浸状 多数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型 叶片正、反两面密生灰色霉层 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稻瘟病大规模流行的预兆 遇干燥天气或经药剂防治后,转换为慢性型病斑 (3)普通型(慢性型) 典型的稻瘟病病斑 病斑梭形或纺锤型 “三部一线”为慢性病斑的 识别要点: 最外层为黄色晕圈 —中毒部 内圈为褐色 —坏死部 中央灰白色 —崩溃部 病斑两端有沿叶脉延伸的褐色 —坏死线 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 (4)褐点型 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 病斑呈褐色小斑点 限于两脉之间 不产生分生孢子 3、节 瘟 抽穗后发病,多发于穗颈下第1、2节上 初为褐色小点——环状扩大至整个节部——节变黑腐——失水干缩、凹陷——茎节易折断 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绿色霉层。 4、穗颈瘟和枝梗瘟 发生于穗颈、穗轴和枝梗上 初呈水浸状浅褐色小点——逐渐围绕穗颈、穗轴和枝梗并向上下扩展——呈灰黑色病斑——发病早多形成白穗 发病迟谷粒不充实 湿度大时产生灰绿色霉层。 5、谷粒瘟 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 发病早的病斑呈大椭圆形,中部灰白色,形成暗灰色秕谷。 发病迟的则为褐色斑点。严重时,谷粒不饱满,米粒变黑。 (三)病害循环 在病种和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是本病的初侵染源,秧田和本田发病后,在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在田间反复再侵染,条件适宜时,导致病害流行。 (四)发病因素 1、品种抗病性 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大,籼稻>粳稻 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也不同:以4叶期、分蘖盛期、抽穗初

文档评论(0)

170****05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