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评价研究论文_毕业论文.doc

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评价研究论文_毕业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评价研究论文_毕业论文

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评价研究 一、前言 生活质量是人们获得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的基础,自1958年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丰裕社会》中首次提出生活质量以来,生活质量问题就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重视。生活质量的高低与生活水平甚至于社会的经济发展都有着密切联系,生活质量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还能反映出人们的生活环境,精神环境,经济条件和居民素质等等。 对于生活质量的指标是由生活系统的结构和内容决定的,关于如何测定和评价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一直受各界广泛关注,许多研究机构在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时,已用“生活质量”代替传统的“生活水平”一词。生活水平是指在某一社会生产发展阶段中,居民用以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社会产品和劳务的消费程度,又称消费程度。现如今,对生活质量的关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生活质量具体内容决定了其最基本特点是它具有综合性,是各个方面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基于上述对生活质量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依据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系应该包含的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三个层面的评价指标。 因此,构建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能够正确评估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确保改革政策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对我国居民生活质量进行测定和研究。对于我们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致力于对构建符合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并根据所构建的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进行测定和统计研究,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从经济、社会、健康、教育等各个不同方面对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进而对如何提高我国居民生活质量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生活质量的含义 生活质量的研究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由美国经济学家加布尔雷斯(Calbrith)于1958年最早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又被称为生存质量或生命质量。全面评价生活优劣的概念。通常指社会政策与计划发展的一种结果。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各国学者就开始了生活质量研究,但国内外学者对生活质量的概念仍存在不同的理解。主要包括:第一,从影响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方面进行理解。这类学者认为,生活质量是指生活条件的综合反映,生活条件的改善就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不少学者支持这种观点。第二,从反映人们生活舒适、便利程度的主观感受方面来理解。持有这观点的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学者。60年代以后,研究内容转向更为宽广的领域,既有情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包括对认知层次满意度的研究。第三,将主、客观两方面结合来理解。此派学者把生活质量定义为“社会提高国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生活质量是社会成员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各方面情况特征的综合反映,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社会个体对自身及其社会环境的认同感。第四,从人们生活总体上的好坏来理解。此派学者认为生活质量是指人们的生活的好坏优劣程度,即将生活质量看作生活等级的代名词。 从研究目标出发,本文将生活质量定义为:在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上,社会提高国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包括居民对自身及其社会环境的认同感。 (二)国外研究 生活质量的研究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由美国经济学家加布尔雷斯(Calbrith)于1958年《富裕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他认为生活质量是人们在生活舒适度,便利度和精神方面得到的享受和乐趣。在早期,将“生活质量”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理论框架进行研究的应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1971 年发表的《政治和增长阶段》一书中,罗斯托深入地探索了生活质量问题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把“生活质量”当作一种阶段特征加以描述。在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的物质层面已经发展成熟,自然转到了服务层面,而这些层面的产生,罗斯托将其定义为“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战后,发展经济学和整个20世纪50年代公共政策注重的是人均GDP的增长。60年代人力资本概念兴起,强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人力投入的质量,即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西奥多.舒而曼)。70年代前期,由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包括80年代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结构调整政策)无法有效的解决贫困问题,社会进步的成本常常不适当地落在穷人身上,出现了对收入不平等方面的关注(阿特金森的“不平等指数”)也促使人们探索收入不平等对生活质量影响的评估方法。70年代中期,罗马俱乐部呼吁人们创造包括环境因素在内的生活质量指数来衡量各国不同时期和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福利水平。 70年代末,坎贝尔(Angus C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海纳百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