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知识手册V2.0萧秋水整理.doc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震知识手册V2.0萧秋水整理

地震知识手册V2.0 萧秋水 2008-5-18 目 录 1 前言 3 2 地震基础知识 4 2.1 地震的产生和类型 4 2.2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5 2.3 震中、震源和地震波 5 2.4 地球的内部结构 6 2.5 地球与断层 7 2.6 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子 7 2.7 中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8 2.8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 9 2.9 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 10 2.10 世界历史上的大地震 11 2.11 中国的特大地震 12 3 防震 12 3.1 防震准备 12 3.2 防震知识 13 3.3 震前预兆 18 4 震中 21 4.1 地震避险自救常识 21 4.2 大地震中自救8法 27 4.3 关于余震的知识 27 5 震后 28 5.1 震后的搜救 28 5.2 震后的自救 28 5.3 地震的次生危害 29 5.4 灾后防疫简明指南 30 5.5 心理干预也是一种灾后重建 33 5.6 灾后心理干预:重建心灵家园 34 5.7 为亲人朋友或者陌生人提供心灵辅导 39 6 后记 41 前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28分,四川汶川爆发7.8级地震。汶川县,地处北纬31度,东经103.4度10万人口。“一个大的灾害发生后,救助最少需要持续半年左右时间。”请发送邮件到qsxiao99@,我会声明道歉。 5.15发布了第一个版本,有朋友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谬误,进行了修订和新的资料如防疫的补充,感谢这些意见,所以目前为2.0版本。本文档适用于身在地震区而缺少自救知识的人,关于地震后方救灾途径,请参阅《汶川地震后方救灾指南》。 感谢和菜头的推荐,月光的指正。 地震基础知识 地震的产生和类型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人类在揭开地震之谜的过程中,伴随着丰富的想象,产生种种神话与传说。 大约在12世纪,日本古历书上有所谓“地震虫”的描述。1710年,日本有书谈及鲶鱼与地震的关系时,认为大鲶鱼卧伏在地低下,背覆着日本的国土,当鲶鱼发怒时,就将尾巴和鳍动一动,于是造成了地震。我国古代对地 震这一特殊灾害,也有专门描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地低下有一条大鳖鱼,驮着大地,时间久了就要翻一翻身,于是大地就抖动起来,鳖鱼翻身就是地震了。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认识从神话中走出。古希腊的伊壁鸠鲁认为地震是由于风被封闭在地壳内,结果使地壳分成小块不停地运动,即风使大地震动而引起地震。随之出现了卢克莱修的风成说,即来自外界或大地本身的风和空气的某种巨大力量,突然进入大地的空虚处,在这巨大的空洞中,先是呻吟骚动并掀起旋风,继而将由此产生的力量喷出外界,与此同时,大地出现深的裂缝,形成巨大的龟裂,这便是地震。再有亚里士多德提出,地震是由突然出现的地下风和地下灼热的易燃物体造成。 20世纪伊始,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地震波,从而为地震科学及至整个地球科学掀开了新的一页。相继提出比较有影响的假说有三: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这是所谓“弹性回跳说”;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溶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这是所谓“岩浆冲击说”;三是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相变说” 。 虽然,地震之谜迄今没有完全解开,但随着物理学、化学、古生物学、地质学、数学和天文学等多学科叫交叉渗透,深入发展,使地震学科取得长足的进步。 震中、震源和地震波 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 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ais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