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春季传染病防治.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生春季传染病防治

小学生春季传染病防治教学目的:1、了解什么是传染病及传染病的特点。2、知道春季常见传染病的特点及预防方法。3、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春季常见传染病的特点及预防方法。 教学: 一、传染病简介: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一组疾病,是一组常见病,多发病,常可迅速传播,造成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对保障人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如果缺少或阻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就不会发生或者中断。 传染病的传染源是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患病动物和携带病原的动物。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7条: 空气传播、经水传播、食物传播、虫媒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血液传播。 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而容易感染的人群。儿童和老年人最易感染传染病。尤其是儿童对传染病普遍易感。 传染病具有以下临床特点:发病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有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四个阶段。大多数传染病都有发热症状,很多传染病都有皮疹表现。 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是:消灭或控制传染源,如对病人的隔离治疗,对患病动物进行扑杀;切断传播途径,如对环境进行消毒,除四害;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药物预防等。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积极,最主动、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二、春季重点传染病的防治: (一)腮腺炎的流行特征: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好发于冬春季,儿童多见,易在幼儿园和学校暴发。我县于2004年发生了以双河为中心的全县暴发流行。2008年又在冷水、茅坪、卡子等乡镇发生暴发。 传染源:病人和隐形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期末至腮腺肿大消退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潜伏期:14—25日,平均18日。 临床表现:起病急、畏寒高热、头痛、咽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数小时或1—2天后,腮腺开始肿大,1—4日后再累计对侧。也有双侧同时肿大的。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周围软组织水肿,局部皮肤发亮紧张,灼热,但不红,有触痛,张口、咀嚼或食酸性食物时胀痛加剧。胀痛1—3日达高峰,持续4—5日逐渐消退。病程约10—14日。 并发症:(三个方面) (1)脑膜炎:多见于腮腺炎肿大后1周,有高热、嗜睡、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阳性等。(2)其它:如胰腺炎、乳腺炎、心肌炎等。 (二)、水痘的流行特征: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好发生于冬春季、儿童多见,易在幼儿园和学校暴发。 传染源:病人为主要传染源、自发病前1—2日到痂皮完全干枯均有传染性。带状疱疹病人也是水痘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因接触疱液而感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潜伏期:12—21日,一般为14—16日。 临床表现:分两期,即前驱期和出疹期。 前驱期可有轻度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上呼吸道炎症表现等。一般持续1—2日。 出疹期:即在发病的同时或1—2日内出疹,出疹顺序是躯干—头部—面部—四肢,躯干较多,四肢较少,呈向心性分布,起初为红色斑疹,后为丘疹,再后为疱疹,常有瘙痒。疱疹1—2日开凹陷干枯,1周内结痂,数日脱痂,不留瘢痕。 免疫力低下者,病情严重,疱疹密集,可形成大块疱疹,或呈出血性疱疹,病死率较高。 并发症:可出现继发性细菌感染和原发性水痘肺炎、脑炎。 三)、腮腺炎和水痘的预防控制 1、管理传染源: (1)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至病情痊愈。 (2)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21天—25天。 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室内通风,对病人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1)接种疫苗:即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和水痘疫苗。 (2)注射免疫球蛋白 (3)预防服药:如板蓝根冲剂、大锅汤等。 (4)加强健康教育、普及防病知识,提高易感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以发热和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的重症比例较多。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4—9月多发。 传染源是病人和隐形感染者。 传播方式有三种:(1)通过粪—口传播,即病毒污染食物和饮水或食品后,经口感染。(2)空气飞沫传播,即患者咽喉分泌物和唾沫中的病毒、污染空气,经呼吸道感染,(3)人群密切接

文档评论(0)

cuot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