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无常观和审美意识.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日本人的无常观和审美意识 核心提示:日本人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视角或逻辑常常与我们所习惯的审美经验颇不吻合,并且,日本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美意识又常常与佛教的无常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日本人的美意识,直接涉及日本人的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对我们理解现代日本人的精神结构、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从“‘飞花落叶’之美”、“不圆满的美”、“‘侘’与‘寂’之美”三个方面讨论了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的联系。 “无常”和美意识 一个民族如同一个人一样,成长到一定的年龄,理解了死亡是自身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时,就会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意义,以及死亡的意义,最后总结出人应该如何活着。可以说,生死观决定着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价值观。 在日本,面对生死无常,虽然令人慨叹,但是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应该超越的问题。人们不仅在无常的状态下生活,而且还发展为品味无常、享受无常的境界。然而,正如美国学者阿瑟·丹托所指出:“没有一种文化没有其对待死亡的方式,或没有对待苦难的办法。”可以说,在日本思想史的走向中有一条日本人为超越无常悲感、从无常悲感的压抑下重新获得精神自由而不懈地思索、实践的历程。并且,这种探索最大的特征就是它与日本的文学史、艺术史结合在一起,使无常与美、死与美的思考作为大量的日本文化史的结晶而留给后世。 这里的“无常”,是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生起、变异、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居,绝无常住性,故名。《无常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1000多年来已全面渗入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日本文化形成的要素之一。人们在研究日本文化尤其在探讨日本古代文化时,佛教中的无常思想几乎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词汇。 而美的思考即所谓美意识,是指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情感以及判断美的基准和思考。作为日本古代重要文艺理念的“物哀”、“侘”、“寂”等概念,就是古代日本人美意识的结晶。美意识当它作为判断美的基准而发生作用时,也可以说它是一种价值观。不过,“物哀”、“侘”、“寂”等概念,已远远超出日本文学的范畴而随着历史的推移渐渐沉淀于日本人的自然观、生命观、生活情趣等各个方面,是我们当今言及日本文化时不可避免要涉及的词语。 关于“无常”与美意识,日本的宗教学研究者末木文美士指出:“在印度,无常是一个应该进行理论分析的问题,而在日本则变成了一个感情成分很强的概念,不是作为‘无常观’,而是作为‘无常感’在文艺领域中得到发展。这种倾向在《万叶集》中已经可以看到,在平安文艺的‘物哀’里进一步发展,到了中世的隐者文学达到一个顶点。……中世的无常感对‘幽玄’、‘侘’、‘寂’等美学的形成也给予了影响。”根据木末氏的解说,日本文艺与无常感的结合在《万叶集》中已有表现,但是对日本美意识的形成发生影响的乃是中世的“无常感”。另外,日本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目崎德卫也认为,“朴素的无常感”获得高度的美的表现形式,是在古代末期的贵族社会。目崎指出:“通过由古代向中世的转换期的动乱,贵族与庶民都深切地体会到了来自于根底上的无常对自身存在的威胁,而这种社会的苦难最终产生了有关无常慨叹的艺术上的创造与试图超越无常的思想上的探索。” 日本中世时期这些因深感无常而发生的思想上的探索和艺术上的创造,对其后日本文化史的性质和特征给予了莫大的影响,沉淀为日本人看待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准则。日本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美意识“物哀”、“侘”、“寂”几乎均与无常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了解日本人的美意识,直接涉及日本人的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对我们理解现代日本人的精神结构、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意义。 为此,以下从“‘飞花落叶’之美”、“不圆满的美”、“‘侘’、‘寂’之美”三个方面讨论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的联系。 “飞花落叶”之美 “樱花并非唯有盛开的时候才值得观赏,月亮并非皓月当空才最美丽。……含苞欲放的枝头与枯叶满地的庭院尤其值得玩味。”这是日本中世文学史上的著名随笔集《徒然草》第137段的一句话,是日本文学研究者所熟知的日本古代美学思想的经典之一。至今,日本人对樱花的审美观依然存留着这种中世美学的烙印。在日本人看来,比起盛开的烂漫的樱花,那一片片如雪花般飘落的樱花瓣更加令人感动,能引发出人们深沉的情怀和思考。 花开花落,月缺月圆,这些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本来就是文学最常见的题材之一。不过,伴随着一个民族精神史的成长和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角度和感受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日本人对落花、红叶的审美情感的变迁就记录着这个民族精神史的发展经历。 例如,在平安朝成书的日本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里有很多描写落花、红叶的名句,但是这些诗句多数或如小野小町的作品所表达的青春易逝的感慨: 花色易褪/青春难再/绵绵细雨/如我愁思 或咏叹红叶装扮的秋色如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绿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