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临床免疫学精要.ppt

  1.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超敏反应: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出现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也称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第一节 I 型 超 敏 反 应 2. 种类: 1)吸入性变应原:植物花粉、屋尘(为含霉菌或其孢子、虫螨或其排泄物等的混合物)、人和动物皮屑或其羽毛等; 2)食物变应原:牛奶、鸡蛋、鱼、虾等; 3)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动物源性的激素、酶、抗体制剂(如抗毒素);青霉素、磺胺等药物;农药、染料、化妆品等化学物质 4)其它:昆虫毒液及其某些酶类物质,如蜂毒中的磷脂酶A、蜂毒肽,虫螨中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枯草杆菌产生的枯草溶素等 1.来源 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粘膜下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 1)来源:骨髓髄样前体细胞 2)分布: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皮下结缔组织和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下近血管处; 嗜碱性粒细胞分布于外周血。 2、嗜酸性粒细胞 2)分布: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下的结缔组织。 3)生物学特征:作用的双重性 青霉噻唑醛酸 或青霉烯酸 ㈠ 皮试 变应原检测 ㈡ 脱敏治疗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适应情况:抗毒素皮试阳性的必用者 方法:小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抗毒素 机制: 使体内致敏靶细胞分期分批脱敏 →最终全部解除致敏状态 免疫新疗法 1.佐剂和疫苗治疗:如应用IL-12或数个胞嘧 啶磷酸化鸟嘌呤(CpG)序列充当佐剂,与变应原共同免疫机体,可改变IR的类型(Th2型→ Th1型应答),抑制IgE产生 2.重组变应原治疗: a、改变B表位,↓IgE产生;诱导变应原特异性T细胞失能,阻止IgE产生 b、用编码变应原的基因与DNA载体重组制成DNA产生疫苗进行接种,可成功诱导Th1型应答 3.重组可溶性IL-4(sIL-4)与IL-4结合,阻断其生物学效应,降低Th2细胞的活性,减少IgE抗体的产生 4.其他方法:如构建人源化抗IgE单抗,断阻IgE与FcεR I结合;构建IgEFc段,封闭肥大/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εR;应用CKs(如IFN-γ→抑制Th2分泌IL-4→↓IgE合成)或CK拮抗剂(如IL-4拮抗剂)等下调IgE产生 病例一 患者,男,19岁,因左肩下方红肿疼痛4天就诊。体检见左肩三角肌处有一疖肿,局部发红,触痛明显。诊断为左肩下疖肿。患者无青霉素过敏史。给予青霉素160万单位肌注,每日两次。在护士给患者做青霉素皮试结果阴性后,肌注青霉素160万单位。之后不到30秒钟,病人出现头昏、“心里难受”,随即病人处于昏迷状态,面色苍白,手脚冰凉,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到 。 试问:患者的发病是属于哪型超敏反应?其发生机制如何? 应采取哪些急救措施?如何解释此患者的皮试结果? 关于青霉素注射的疑问 患者说第一次打青霉素,可以不做皮试,直接注射吗? 青霉素皮试阳性怎么办? 打青霉素要到正规医院去注射,原因? 以前做过皮试是阴性,现在可以不做皮试了吧? (停药三天以上要重做皮试) 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一、发 生 机 制 ㈠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 1.靶细胞 正常组织细胞 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 抗原表位结合的自身组织细胞; ㈢ 机制 IgG/IgM+膜抗原→IC 激活补体→溶细胞/炎性损伤 吞噬细胞→调理吞噬 ADCC→NK杀伤靶细胞 刺激/抑制靶细胞功能 二、临床常见疾病 1.输血反应 ABO血型不合 人体有天然抗A/B,故首次输血即可发生 抗A/B为IgM,故发生迅速,后果严重 母胎ABO血型不合所致新生儿溶血较Rh不合所致更为常见,通常发生于母体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的情况下,但所致溶血较Rh不合轻微,且无需治疗可自行好转,无有效预防措施.试问如何解释? A/B抗原除RBC外,还分布血清、其它体液和某些细胞表面,而Rh血型抗原分布于RBC。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1.Ag * 内源性Ag:变性IgG;核Ag;肿瘤Ag * 外源性Ag:微生物;寄生虫;药物;异种血 清等 2.抗体: IgG和IgM为主;少数为 IgA ㈡ 可溶性IC的形成 可溶性Ag + IgG/IgM→IC 1)大分子量→吞噬清除 2)中分子量→不易清除,易沉积 3)小分子量→滤过排出 ㈢ IC的沉积 1.血管内高压及形成涡流 循环IC易沉积于血压较高/流速缓慢/迂回的毛细血管处 2.血管活性胺类→血

文档评论(0)

文档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