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间接触状况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影响分析.ppt

层间接触状况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影响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层间接触状况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影响分析 项目编号:140118 组内成员:苏芮、彭祖昭、李攀聪、文鸿、林维康 指导老师:蒋鑫 副教授 拟定路面结构形式 荷载参数 接地压力形式 国内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中,通常忽略诸多因素的影响,直接采用轮胎内压力作为接触压力,接触面积简化为圆形,接触压力均匀分布在荷载作用面内。本文结合我国沥青路面设计规范,采用双圆垂直均布荷载的接地压力形式,如图2所示,其中A、B两点的距离r为双轮中对中间隙,单轮接地面半径为10.7cm。 有限元模型 根据轮载作用形式的对称性,本文所用三维有限元软件EverStressFE将模型进行简化,即选取双轮接地面的1/4作为模型的荷载作用部分,将模型有限域的尺寸(X,Y,Z)定为1m × 1m × 1.83m,整个有限元网格被划分为5320个单元,24143个节点。为了提高计算精度,轮载作用的局部区域设置的网格较为密集(X=400mm,Y=551mm),沿X方向和Y方向均为9个节点;轮载区域外的网格设置得较为稀疏,沿X方向和Y方向均为6个节点。边界条件可假设为:X轴和Z轴方向均为无限边界,沿Y轴方向为受约束的自由边界。 路面各结构层层间接触状况 研究背景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作为我国典型的路面结构,其基层材料为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或土类材料,虽然具有一些突出的优点:如强度高、承载力大、水温性好;材料分布广泛,易获得;同时可以使面层厚度减小,大大降低工程造价。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伴随而来的重载、超载、大交通量等现象越来越普遍,致使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超负荷运行,从而使其普遍在设计年限的早期便出现车辙、裂缝、坑槽等破坏,表面功能大幅度衰减,不得不进行大面积维修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现行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是以层状弹性体系为基础。层状弹性体系假定沥青路面各结构层之间的接触面完全连续。但是,实际道路中层间接触状态非常复杂,如果忽视层间结合的结构要求,或者没有有效的材料与工艺来实现层间粘结处理,层间结合面就会成为路面整体结构的薄弱环节,导致路面开裂、层间推移、车辙等破坏。 软件模拟实验 研究手段 传统的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如ABAQUS、ANSYS等,模型建立复杂,计算耗时过长,针对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研的成本,为此本项目选用沥青路面力学3D专业有限元软件EverStressFE,可较好的克服上述弊端。 模型建立 拟定路面结构形式 接地压力形式 荷载参数 有限元模型 路面各结构层间接触状况 本项目结合我国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建立沥青路面结构的三维模型,对不同层间接触状况下的沥青路面结构内部力学响应进行计算分析。 材料类型 层厚(mm) 弹性模量(MPa) 泊松比 面层 沥青混凝土 180 1200 0.35 基层 水泥稳定碎石 250 1500 0.2 底基层 二灰土 200 700 0.2 轮轴组合 接地压力(kPa) 单轴额定荷载(kN) 胎宽(mm) 双轮间隙(mm) 轴距(mm) 单轴双轮 700 25 225 350 1250 层间接触面连续 层间接触面不连续 面层 K=0 K=1 基层 K=0 K=1 底基层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1)路面结构变形后网格图(放大因子:1000) 层间接触不连续的路面结构在轮载作用的局部区域内变形更大。 层间接触连续 层间接触不连续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2)路表弯沉云图 层间接触状况对路表弯沉的影响很大。 层间接触连续 层间接触不连续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4)轮隙中心处各方向应变、、沿深度分布图 层间接触连续 层间接触不连续 两种层间接触状况下,轮隙中心处各方向应变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在各结构层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突变。但当层间接触不连续时,各结构层间应变的突变幅度更大,且在数值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增长。由此可知,层间接触状况对路面结构内部及各层间的应变影响很大。 对初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初步的结论。 进行多组模拟实验,对结论进行优化。 。。。。。 。。。。。。 下阶段安排

文档评论(0)

我的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