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成因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及其现实思考.doc

金融危机成因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及其现实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金融危机成因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及其现实思考.doc

金融危机成因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及其现实思考 内容提要:不同经济学者及金融危机模型对金融危机的成因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他们大多数是从金融层面谈金融危机问题,没有从市场体制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内在本质上去剖析金融危机的本质性原因。而马克思经济学是以制度分析见长,为此,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经济学分析框架与逻辑思维,分别从直接诱导成因、基本制度成因及社会背景条件等三大层面,侧重于制度角度,并结合本次金融、经济危机的特征,去剖析金融危机的市场运行与制度成因。并以此为戒,分析、探讨了我国和谐改革与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些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 成因分析 马克思经济学 改革与发展 一、马克思经济学关于经济与金融危机成因的概要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牙买加体系建立之后,金融危机频繁性产生,并且其后果益发严重。尤其是,2007年2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其危害的深度、广度不断加深与拓展,已被媒体形象称之为“金融海啸”,不仅如此,其性质已向经济危机转化,并有可能转化为一次历史性的世界经济危机。为此,很有必要探讨这场金融危机的成因。危机产生以后,各种媒体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众说纷纭的成因解释。有人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角度进行解释;有人从美国主导的世界性货币金融扩张政策角度进行解释;有人从信用膨胀与金融产品创新中的风险累积角度进行解释;有人从自由市场政府监管缺失角度进行解释,如此等等,不一列举。从现代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来看,西方金融理论针对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相伴发生的金融自由化、金融中介信用过度扩张、大规模外资流入与波动、过度风险投资与资产泡沫化、金融中介资本充足率低与政府监管缺失等经济现象,在第一代(Krugman,1979)和第二代金融危机模型(Obstfeld,1994、1996,Sachs、Tornell和Velasco,1996)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以由金融恐慌所驱动的金融危机模型、由经济基础变量所驱动的金融危机模型、强调金融系统不稳定性的金融危机模型等为标志的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参见朱波、赵锦辉,2005)。这些模型分别从信息不充分下因恐慌心理而撤离资金、政府隐形担保而导致国内银行巨额不良资产、银行存款者之间的“协调失败”而导致的银行挤兑等角度去解释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原因。 上述媒体、学者和金融危机模型对危机成因的解释,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他们仅从金融层面谈金融危机问题,没有从市场体制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内在本质上,去系统地剖析金融危机的本质性原因。而马克思经济学是以制度分析见长,它对经济问题的分析主要是深入到经济关系的本质层面进行分析,并且它主要是以批判的角度,将私有制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经济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社会再生产中的矛盾运动问题,并强调在此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或经济危机。从这个角度上说,马克思经济学关于危机的分析是更为深刻的。 马克思经济学的产生时期,经济危机主要是发生在实体经济的产业经济(主要是棉纺织业)领域,并以“生产的相对过剩”为主要特征。为此,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对经济危机的分析,主要是结合大量的19世纪英国机器化、工业化背景下产业经济危机现象,运用矛盾分析法,并侧重于制度视角,从交换、生产、消费到社会经济制度,对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实体经济危机成因进行全面系统的剖析。 从市场交换角度看,在马克思看来,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由于货币的流通手段使商品在时空上发生了分离与对立,而货币支付手段职能形成了蕴含货币危机的债务链条,由此,一方面使商品“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另一方面又使“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33页)在商品与货币市场交换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并服务于它的资本主义货币制度、银行制度、汇兑制度、信用制度等,为交换领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市场交换领域矛盾的激化,潜在危机的现实化提供了制度结构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制度结构之间的不协调与相互碰撞,对经济危机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生产角度看,马克思认为大工业生产方式具有一种跳跃式的扩张能力,这种扩张能力与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共同作用,促使资本生产扩张力增长,从而激化市场供需矛盾,致使危机从可能转化为现实。因此,大工业的巨大迅速扩张能力,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物质前提。而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剩余价值规律、资本占有规律、市场竞争规律则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能力的跳跃扩张提供强大的利益刺激和外在压力;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为社会生产的盲目扩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或宏观制度结构。 从消费角度看,在马克思看来,随着技术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造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工人绝对与相对收入的

文档评论(0)

mwa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