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语言观与词物对应论.及其局限.docVIP

自然语言观与词物对应论.及其局限.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然语言观与词物对应论.及其局限.doc

自然语言观与词物对应论 ——试论文学模仿再现与表现理论的语言哲学基础及其局限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2006-09-22 01:09:13 赵奎英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罗素曾经说:“语言也象呼吸、血液、性别和闪电等其他带有神秘性质的事物一样,从人类能够记录思想起,人们就一直用迷信的眼光看待它。”[1] 但语言还不仅是人类崇拜和敬畏的对象,并且它很早就是哲学思考的问题。人类的早期哲学家普遍关心语言是如何产生的,名称与实在、语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究竟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中国哲学史上很早就有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它同样也是古希腊哲学关注的焦点和中心。名称与事物之间的自然联系,对于一切远古民族来说,都是天经地义的,名称从来不被看作仅仅是一个区别性的标记,而被看作名称承截者最深处、最本质的内容。文明时代以来,人们对此不再深信不疑,名实问题上的“自然论”和“约定论”之争便开始了。但这种对语言的原始信念,在哪个民族中都有它的深远影响。古希腊时期,尽管柏拉图在他的《克拉底鲁篇》中,在自然论和约定论之间有些摇摆不定,但他以苏格拉底之口主要批驳的是语言的任意性。他认为最初的名称与事物的本性具有自然恰当的联系,名称代表事物的本质,并顺应于使用者的使用,它有一个正确性、真理性、适宜性的问题,并试图以他的“摹本”理论加以说明。[2] 中世纪的哲学家,由于相信《圣经》中记载的语言创世的力量,语词与事物、语言与世界的开端合为一体。《圣经》中关于“巴比伦塔”的神话,也给现代人一种幻觉:人类曾经拥有一种共同的“亚当式”的天然语言,由于人类的错误,语言才开始分化的。 在古代支持自然语言观的,是语言起源于声音模仿的“拟声说”。“拟声说”主要是侧重于语言与外物之间的相似性关系,但也有哲学家很早就反对从“外物”出发探究语言的起源,在他们看来,语言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但它们与外部对象的性质完全无关,语言是人类情感的无意识表露,是突迸而出的呼叫或发自本能的感叹。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都力主这种语言起源于“感叹”的观点。[3] 在西方的18世纪,伴随着认识论哲学的转向和现代人类学的觉醒,对语言起源的探索从外物开始转移到“主体心理”的一极。一批哲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家大大发挥了卢克莱修的理论,并让它与诗歌起源汇融在一起,最后得出原始语言就是最初的诗、诗早于散文的观点。意大利的维柯为这一汇融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维柯通过几十年的辛苦劳作,“由此发现语言产生于约定俗成或如他所说的‘是任意表明’的错误。”[4] 他坚持认为语言有一个诗性的“天然的起源”。另有一些哲学家虽然认为抽象的语言符号是约定的,但同样坚持语言起源有它主体方面的自然根源。支持洛克“约定论”的孔狄亚克和卢梭,就一方面认为抽象的语言符号是约定俗成的,另一方面又认为语言起源于身体动作、摹仿的手势和自然的喊叫,起源于非反省的原始经验。[5] 由此也可看出,不管是“拟声说”还是“感叹说”,都强调语言的“自然性”。只是前者是从声音与外在事物的同一性、相似性上来说的,后者则是从语言与主体情感的自然联系方面来说的。 西方古代的自然语言观,柏拉图关于名称有正确性的观点,尽管在《克拉底鲁篇》中就是以争论的形式出现的,后来又受到亚里斯多德“约定论”的反对,近代洛克,也认为“字词”与它标记的“观念”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约定的,并批驳了把字词当成“物”、把语言和思想、思想与实物双重等同的错误。但西方从古代至近代的语言观还有另一个特点:不管是“自然论”还是“约定论”,大多倾向于把语词与事物、符号与观念结合起来考虑,事物、思想、声音、字词之间是被看作以原子论的方式一一对应的,是倾向于一种“词物对应论”的。这里的“物”既指物质的也指观念的对象,既指物质的或观念的实在,也指那些称作心灵或情感的东西。但不管是物质的还观念的“物”,它都具有先在性、本源性,“词”或者说“语言”在这一对应配列中不过是一种处于末端的工具。这种词物对应论,用维特根斯坦(L. Wittgenstein)的概括就是:语言中的单词为事物命名,句子是名称的结合。每个字词都有一个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字词所代表的客体(object)。[6] 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看来,奥古斯丁的语言观是那种典型的词物对应论,是那种从“物和指称”模式出发的意义观。我们认为,正是由于这种“词物对应论”,使得传统的约定论与自然论并不从根本上相对立,不管是“自然的”对应还是“约定的”对应,都坚持语词与事物、言语与思想之间的内在一致性、相似性。不管认为语言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大多倾向于“自然的”优于“人为的”,大多倾向于追求词与物之间的“自然”合一性。尽管这种“自然”不一定就是“天然”,也可能是由人为的“习惯”造成的。 词物对应论在西方哲学史上有其深厚渊

文档评论(0)

docinpf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12202040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