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石壕吏》鉴赏教案设计2.doc

诗歌《石壕吏》鉴赏教案设计2.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2.课内背诵这首诗。 (二)能力目标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础上自读“三吏”“三别”。 2.。 (三)情感目标 1.学习《石壕吏》一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悲天悯人之心。 2.认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 、重点·难点l.《石壕吏》中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悲惨遭遇,目的是什么? 。 (一)1、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有关近代战争的课文,了解了近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今天,让老师带领大家,来学习杜甫的《石壕吏》,看看发生在古代的“安史之乱”,给当时的人们带来怎么样的灾难。(出示课题) 2、作者简介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认识作者(出示放灯片)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带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 3、背景介绍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20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四处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就其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广为流传。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请解释红色的字词(指名回答)。 3、自读课文、全班齐读、指导后再读 4、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你能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说说吗?(指名回答) (三)、诗歌鉴赏 1、诗中很多语句写得很感人,你能选择一两个角度,说说你的理解吗?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作品形象(意象、人物形象等) 语言(语言锤炼、语言风格等) 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思想内容 2、示例导航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从思想内容方面鉴赏:“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 ,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 从语言的锤炼方面鉴赏:“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由此生发。 不说“征兵” 、“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夜”字,含义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从表达手法方面进行鉴赏:这两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为下文写灾难张本。 4、下面我们共同来鉴赏其他诗句。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即使官吏夜里来抓人,也不能保证能抓到男丁啊!人们早已见惯,准备着呢,且看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提问后显示:这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速度之快,动作之危险可想而知,可见捉人应役多么可拍啊。(从语言的锤炼、思想内容方面鉴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写出 “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 一“啼”,一“怒” 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更加突出石壕吏的凶恶残暴和老妇的可怜,为下文老妇的诉说制造出悲凉的气氛。(从修辞手法方面入手鉴赏) 4、在官吏的逼问下,老妇人一一道出家中之遭遇,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她哭诉了那些内容?给你什么感受?老妇人诉说的目的是什么?能如愿以偿吗?齐读这一段后回答。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提问后出示答案(从思想内容方面赏析) 这一段写出了“安史之乱”给老妇人一家带来了深重灾难。战争的破坏性之大由此可见:家破人亡,生活极度贫困。如果老妇也被抓服役,无疑会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的!表达出诗人对这一家人的无限同情与关注。 6、老妇在无奈之下,挺身而出,奔赴国难,其精神震撼我们的心灵。国家安危,匹夫有责啊,但一旦老妇人被抓走了,这家可怎么办呀?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等待下文分解。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学生自己鉴赏:“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